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县委县政府重要调研、重大会议、重要决策、重要措施接连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动“非禁即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快速推行,极大地增强了民营业主和企业的发展信心。但在实际工作中,影响营商环境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仍然突出:办事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优的现象时有发生;重罚轻管、以罚代管屡禁不绝;吃拿卡要、推诿扯皮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顽疾未被根除。
这些“痛点”“堵点”问题是创优环境的“弱项”,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短板”。“短板决定全局,弱项影响整体。”必须下大力气予以解决,啃下硬骨头,坚决消除“拦路虎”。
一、消“痛点”袪“堵点”,要有“真”服务的情怀。推进“放管服”改革,“放”是前提,“管”是基础,“服”是关键。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核心是“服务”。要真正转变工作观念,将抓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向优化环境上来,将部门职能从“重管理”转向“重服务”上来,用营商环境的新面貌来激发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切实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担当尽责意识,真正把企业家当自己人,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靠前服务,真诚服务,切实做到“有事不拖、有求不推、有难不避、无事不扰”。要切实落实做实“最多跑一次”“一次办好”等便民服务,把群众当朋友、当上帝、当亲人,真正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复杂业务“最多跑一次”,简单业务“一次都不跑”,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质效。对投资企业和项目,要提前介入,超前服务,开辟“绿色通道”,落实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提高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水平。
二、消“痛点”袪“堵点”,要有“敢”纠错的气魄。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对于执法部门,一定要把握好度,决不能简单执法,粗暴执法,以罚代管,一“罚”了事。要推行和落实“首违不罚”举措,给情节轻微、未造成恶劣影响的轻微违规违法行为只纠错不处罚。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要规范履职行为,把执法理念由“严管重罚”转变为帮忙纠错、帮助规范上来,执法部门要履行“告知”义务,给出整改意见书,说明错在哪里、此种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如何改正、怎样做才正确,并为个人或企业改正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要加强政务公开,完善信息公开方式,增强法规政策透明度,增强市场主体、企业群众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三、消“痛点”袪“堵点”,要有“能”办事的本领。当前,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上办事、线上办理”成为趋势和常态。解决“网办”堵点问题,推行“一网通办”,关键在“通”,落脚在“办”。解决“网通”的问题,要解决信息、数据、资源、平台等共享共通,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甚至不跑路;解决线上线下同步办理的问题,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素质、不同类型的办事群众,因人制宜、网厅并举,给予必要的操作、技能服务,确保办得成、办的快、办的好;要充分发挥群众评价、企业感受、第三方评估等社会评价的作用,不断改进工作,倒逼薄弱环节和短板问题的解决。
“痛”,因于疾患;“堵”源于不畅。消“痛”须用猛药,袪“堵”必除梗阻。营商环境优不优、好不好,企业和群众最有发言权。针对影响营商环境的各种痛点、堵点、难点问题,需要问政于民、问需于企、问计于基层,找准症结,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坚决打通“肠梗阻”问题,全面提升服务的精准性、时效性,不断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