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后进村”奋进之路——唐家畈村奔小康纪实

时间:2020-07-15 10:28:46      字体:  打印  播放

唐家畈村全貌(航拍 温大树 摄)

唐家畈,一颗镶嵌在竹溪“二十四汇”上的璀璨明珠。

曾经,因组织软弱涣散、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信访矛盾多发,成为“乱摊子”“后进村”。

近年来,湖北省竹溪县鄂坪乡唐家畈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发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鄂坪乡的先进村”,前来考察学习的县内外“取经团”也络绎不绝。

漫步在唐家畈村沿河路绿树成荫、瓜果飘香,一排排徽派民居鳞次栉比,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盏盏太阳路灯点亮全村夜如昼。

从“后进村”到现如今的“先进村”,是什么让这个小村庄“脱胎换骨”,成功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日前,笔者走进唐家畈村细探究竟。

抓班子:筑牢“主心骨”赢得民心

“整顿后进村是一项长期工程、民心工程,要想法迈好这关键的第一步,最主要的是把村民的精神状态调整好,心气调动起来,只要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唐家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田伟深有感触地说。

“老村支书已辞职两年了,村上不能没有主心骨”。2017年初,鄂坪乡党委对唐家畈村“两委”班子进行调整,委派当过兵,在乡政府历练多年的年轻党员田伟回村担任村第一书记,负责主持村级工作。

“我们村换谁都不行,一个‘后生’更不行。”唐家畈村有“田氏、唐氏”两大家族,之前相互竞争,矛盾较多。一开始,就有村民对田伟回村主持工作表现不信任。怎么办?先从捋顺村民的情绪开始。重新核查低保、危房改造、临时救助等惠民项目并进行公示,不符合条件的、多吃多占的坚决退出;实施村务公开,全力解决影响团结和谐的陈年旧案,消除发展路上的各类障碍;规划村级发展蓝图,让村民看到希望,筑牢发展信心。

2017年田伟回村之时,正是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别的村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可唐家畈村24户易地搬迁对象却不知道“迁往何处”。

建设安置点,既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美丽乡村规划,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但要推动安置点建设,需要占用16户非贫困户的土地。刚开始,把16户召集起来商讨,“10万元一分地,要么就不要占我的土地。”集中商讨不成,田伟就从田氏本家工作做起,带着村“两委”干部分别入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2017年6月15日规划占地10亩的安置点正式动工,征占土地仅出资14万元。

2017年秋汛,鄂坪国电紧急泄洪,下游的唐家畈村民家中进了1米多深的水,100余户村民受灾,村两委干部顾不上自家受灾,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紧急转移安置村民上,想方设法把村民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新建大桥解决出行难 颜义众 摄

以前村民出行需摆渡、涉漫水桥,村两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333万元,建设了一座宽9米、长109米的大桥。大桥竣工,村民纷纷买来鞭炮、烟花在桥上燃放,庆祝从此告别出行难。争取200余万元棚改资金对全村80户危旧老住户实施房屋除险改造。2组村民谌业贵,全家5口人住着3间透风漏雨的土坯房,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房屋焕然一新,再也不用雨天锅碗瓢盆都接雨,刮大风下雪天一家老少不敢进屋。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底全部摘帽,水泥路联通到各家各户,土坯房全部变成徽派民居,清澈甘冽的自来水哗哗流进各家……村里的变化让乡亲们赞不绝口,“村两委”成为村民的“主心骨”。

兴产业:培植“强引擎”惠及民生

“政之所施,在于富民。”如何强村富民?唐家畈村两委把目光盯在了兴产业上。

唐家畈村山青水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气侯温湿性好,非常适宜种植蔬菜。去年开春,该村两委对接竹溪顺溪腐乳股份有限公司和竹溪县知心蔬菜合作社,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然后由村干部牵头成立竹溪县恒然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和鼓励村民通过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约土地发展产业。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种植辣椒、豇豆200亩,带动村民出让土地收租金,就近务工挣薪金,入股发展获分红。

辣椒基地 颜义众 摄

7月10日,在唐家畈村蔬菜种植基地看到,黄皮辣椒郁郁葱葱硕果满枝,豇豆苗疯狂生长爬满豆架遮天蔽日,村民曹伍平、田里章等人正俯身田间拔䓍扶苗,挥汗如雨。负责合作社田间管理的村副书记程玉林介绍,“去年,村合作社种植辣椒、豇豆等蔬菜230余亩,蔬菜种植收益20多万元,带动村民增收3000多元。”

“每天工资要比别人多20元。去年仅到蔬菜基地务工就挣8000多元。”现年65岁的村民田吉德,是村里蔬菜种植能手,谈及蔬菜种植,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年龄大了,外出务工找不到活路,自从村里成立合作社,除草、施肥等手边活,我都能干。”

葛根基地 温大树 摄

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唐家畈村引进青松葛业加工厂,培育集葛根种植、苗木培育、原料深加工、产销对接为一体的产业链,着力把唐家畈村打造成“鄂西北地区葛根产业集散地”。唐家畈村近水楼台先得月,种苗、技术都青松葛业加工厂提供,并保底价收购。去年唐家畈村新建100多亩葛根种植示范基地,预计今年底起挖采收,产值在60万元以上。

一条条整齐的田垅,斜挂在坡度平缓的半山腰上。唐家畈荒山多,而且与贡茶之乡汇湾接壤,今年该村发展无性系高档茶园300亩,春季栽下的30万株优质茶苗开枝散叶勃勃生长。田伟介绍,当前正在着手新建一座集鲜茶加工、茶产品包装、茶油压榨为一体的茶业生产线,为将来村里绿茶产业发展铺就康庄大道。“三年后,预计每亩采摘10斤芽茶鲜叶,1亩就可以收入4000多元。”

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香菇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一行行排列整齐菌棒上团团簇拥着的香菇长势喜人。“现在进入香菇采摘旺季,一天能采摘香菇2000余斤。我们主要是跟湖北香蕈菌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由他们来收购,确保销路。”目前该村食用菌基地面积7.8亩,菇棚100个,种植香菇6万棒,租用冷冻库房一座,现有合作社社员81人,食用菌年为村民增收贡献40余万元。

勇创新:重塑“精气神”汇聚民力

“落后村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破破烂烂,乱堆乱放,要建成文明村、富裕村,这项工作一刻也不能等。”田伟说。

唐家畈村以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近年来,通过配置垃圾清运车辆工具、完善垃圾筒箱设置、开展环境卫生月评,实施栏圈厕所革命,推进绿化、美化、亮化、靓化,消灭白色垃圾,消除裸露山体,如今村子干净了,家家户户爱整洁,讲卫生,争创文明卫生家庭。

村内文明宣传随处可见 颜义众 摄

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仅新建了900余平方米的篮球场、还有文化广场、村级卫生室、红白理事馆和农家书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把已经开展的“立壮志、改陋习、树新风、传家规、做好人”活动,嫁接到文明实践站,丰富文明实践站工作内容,用先进文明的思想感染村民,形成邻里团结互助、孝顺儿媳逐渐增多、人人尊老爱幼、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气。

“现在大家伙儿生活都好了,没事儿锻炼锻炼,不光身体好心情也好啊。”村文书卢传秀是村里的文艺骨干,经常组织村里的的文艺爱好者在百姓舞台上跳舞唱歌。“有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我们又多了一个活动的地方。”随着疫情的逐步退去,该村邀请县文化轻骑兵、山二黄文艺工作者前来,一方面为村民送来精神食粮,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一方面对村里的文化活动进行指导,培养更多文艺村民。

“给我拿袋洗衣粉。”“好,给我看看你的积分卡。”日前,在唐家畈村“爱心超市”不少村民前来兑换超市里的商品。为有效整合社会帮扶资源,切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唐家畈村将社会捐赠与贫困需求有效衔接起来,建成“爱心超市”,鼓励村内群众通过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积极参与村内事务等方式来获取积分,用积分兑换商品,有效提振群众向上向善、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该村以组织党员开垦荒地,建成“爱心菜园”,党员义务种植管理,解决村民无劳动能力孤寡老人吃菜难题为引领,组织群众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开展“三关爱”、扶弱、助残等美德实践,引导民风。

现在的唐家畈村“颜值”很高,村子干净又整洁,随处可见的形式新颖的文明用语,营造着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耳濡目染中重塑“精气神”。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和睦邻里、乐于助人、知恩图报在该村蔚然成风。(郭军 李磊)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