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脱贫故事 | 陈光辉:幸福是靠勤劳的双手换来的

时间:2020-07-07 11:39:53      字体:  打印  播放

他单腿残疾,对生活仍充满着信心;他作为贫困户,不等不靠,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陈光辉,家庭人口2人,2014年因本人残疾、居住条件落后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实现脱贫,家住天宝乡关夫垭村16组。

远赴千里务工,矿难失去单腿

上世纪90年代,地处竹溪南部山区的天宝乡关夫垭村,由于当时交通条件落后,为了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20刚出头的陈光辉远赴千里之外的河北煤矿开始了打工生涯。虽然在煤矿工作条件恶劣,但他仍坚守着。通过几年的努力,攒下了一定积蓄。

好景不长,不幸的事情降临在了陈光辉身上。1995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矿难夺走了他的右腿。为了能让自己像正常人一样站起来,花费2.5万元安装了假肢,攒下来的积蓄全部花光,同时还欠下向亲朋好友四处借来的欠款1.5万元。

自强自立,做主动脱贫的带头人

今年8月以来,竹溪境内少雨、持续干旱。8日中午16时许,在天宝乡关夫垭大寒村级公路处,几名男子顶着近40度的高温正在铺设水泥混凝土,当时一名晒着黝黑的壮年便是陈光辉,老远看便是技术熟练的工人,当时根本看不出他是一名右腿安装着假肢的残疾人。

“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为我们贫困家庭建了房,硬化了村级公路,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作为我个人,更不能给党和政府添麻烦,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陈光辉笑着说。

早在1996年,陈光辉回到家乡后,决定战胜疼痛重新振作起来。他先后干过摩托车修理、跑出租等生意,年收入约2万元,勉强维持每年高达七八千的假肢更换费用及家庭日常生活开支。2014年下半年精准扶贫启动后,陈光辉主动谋划产业发展,凭借着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2014年10月开始发展蜂箱五桶。为了扩大养殖规模,他利用闲余时间从山边将大风吹倒的泡桶树一步一挪地扛回家中制作蜂箱,从未请过任何左邻右舍。2017年,蜂桶规模发展至50桶,仅蜂蜜产业年收入约2万元。在驻村帮扶干部的规划和指导下,陈光辉的干劲儿越来越足。2017年养殖土鸡60只,2018年新种植花椒近5亩,加之零散务工收入全年可达到3万元左右。

“自己一天不劳动就感觉身体不舒服,我不能扯我们村的后腿呀!”据关夫垭村村干部介绍这是陈光辉放在耳边的常话。

尊老敬老,做母亲的贴心人

陈光辉在村民心目中不仅是个勤劳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大孝子。年近8旬体迈的母亲李家兰,在村民眼中可是一个“有福人”。母亲无论是头痛还是感冒,就主动带母亲到卫生院进行检查,从不拖延母亲的大小病。

为了不让母亲为家务事操劳,陈光辉每天外出务工时,五点多就起床将饭菜做好端到母亲身边。下工之后,第一时间赶回家中,洗衣、做饭等家务活全由自己承担。

“您的健康就是做儿子的福份。”陈光辉经常对母亲说。

正是这样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汉子,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困难不低头,用勤劳的双手编织出了一幅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画卷。(来源:县驻村办)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