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闻网讯 作为投身扶贫攻坚工作的一名党员干部,我想说,党的脱贫攻坚的号角唤醒了我们赤诚的心。而我们这一颗颗火热赤诚的心必将和每一户包保对象紧密相连。扶贫路上,我们一路前行。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记得去年开春,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樊老师,我们马上要搬新家了,搬家那天,你一定要来,我得当面给你说声谢谢……”听着那洋溢着幸福的话,我的思绪飘回了三年前。
那是雪后初晴的日子,我和同事骑着摩托车去水坪镇八宝山村入户开展帮扶活动。这八宝山的路呀,满路的泥泞,实在难行,一不小心,车轮打滑就溜进了泥坑里,我们经过两个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了赵承武家。
映入眼帘的是两间破房子小屋,房子墙面裂痕斑斑,家里主屋连着灶,是窄得不能再窄了,家中仅看到的只有几把没有背儿的椅子和一张磨得发花的桌子。赵承武一家看到我们,脸上那局促的表情我至今都历历在目,从他们那语无伦次的话语中,我终于了解他家的境况:一个孩子读书,两位老人常年有病,家中老少都需人照顾,单靠地里收成也只能糊个口食。我们又看了看他们院前屋后的环境,这夫妻俩,确是看不出有半丝的懒惰,有可能的是没找到生活的出路。于是我们聊起了陕西残疾农民王秀彬和新洲农民吴老三夫妻创业的励志故事,想让他内心有一些触动。“难啊,出门买个灯泡都难,还说外出打工。”赵承武早已失去了脱贫致富的勇气。我们知道,要想赵承武脱贫,首先得让他思想不贫困。半个月后,我们再次去赵承武家,顺便带去灯泡。“这灯泡哇,都‘瞎’了几个月了。”赵承武的感激,让我们感到惭愧。“你们不比别人‘缺胳膊少腿儿’,只是苦于没有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通过一番商议,初步确定了脱贫致富规划。妻子李姐在家种些田地、喂些牲畜保家人吃喝,照看儿子和老人;身健体壮的赵承武外出打工,确保家庭经济开支,力争每年为孩子求学预存一定的学费;积极申请安置房,早日走出狭窄低矮的小屋。
两个星期过后,在我的多方积极联络后,赵承武前往了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一个建筑工地,开始了第一次打工生活。走时,我为他垫付了车票钱。2019年春节前,在工头那儿领到三万多元工资的赵承武高兴地给自己和妻子买了手机,我教他们学会了微信视频,他们夫妻俩每周都可以“见面”,孩子也会在双休日把不会做的数学题发给我。就这样,我和他们一家,走得更亲近了。
去年五月二十六,赵承武一家搬迁入住八宝山村一期安置房,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专门请假去庆贺乔迁之喜。走进那新房,我不禁又想起过去的那狭窄低矮的小屋,两年的功夫如今却住了这粉刷一新的两屋小楼,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打心底地为他们高兴。这几年,我见证了我帮扶的赵家和我校帮扶的八宝山村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大美竹溪的缩影。为了这千万家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们都能过了好日子,我们帮扶干部一路前行。(故事作者:樊启维系县城关中学在水坪镇八宝山村的帮扶干部 )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