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脱贫故事 | 竹溪残疾小伙逐梦网店“站起来”

时间:2020-05-20 09:08:05      字体:  打印  播放

近日,我县水坪镇沙坝村,20岁的罗涛推着辅助椅,一步一步挪向货架,清点红薯粉、高山茶叶等农特产品,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眼前这个小伙儿,身材矮小瘦弱,腿脚也不利索,但他凭借不懈的努力,通过一根网线搭上电商,把土货卖出大山,蹚出一条励志脱贫之路。

先天脑瘫

追求梦想自学做微商

罗涛一出生就患有脑瘫,肌肉挛缩,关节畸形,无法正常行走,也没能像其他儿童一样上学。幼儿时,在姑姑家居住一年,学会了少量汉字的拼读和书写。2010年,父母离异,父亲忙着打工,10岁的罗涛从深圳回到竹溪,跟年近七旬的爷爷奶奶生活。

尽管身体残疾,但罗涛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闲暇时,他慢慢喜欢上了音乐,通过唱歌认识了更多汉字,后来又通过在线教育,练习打字,学会了日常词汇拼写和输入。

2015年,爱唱歌弹琴的罗涛想买一台电子琴,还差400元,但不好意思找爷爷奶奶开口。此时,他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做微商赚钱,“当时一个朋友在做微商,就想跟他一样在朋友圈卖东西,赚点儿零花钱。”

起初,罗涛在微信朋友圈向亲戚、朋友卖点儿面膜、化妆品等。没上过学,起初与客户交流等基本工作,都很吃力,但凭借一腔热情,他硬是坚持下来。

几个月后,罗涛有了自己的微店。“当时微信朋友1000多人,平均每月赚四五百元,虽然不多但很兴奋,心想终于不用向家里要零花钱了。”2015年,通过做微商,罗涛赚1万多元。2017年,他还被推荐参加了十堰市首届微商大赛,获得最佳创业精神奖。

QQ图片20200520090327

身残志坚

发展乡村电商成功脱贫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5年10月,竹溪县联手“赶街网”开展电商扶贫,免费培训农村电商人才,有微商经验的罗涛被推荐参加。“得知有机会‘上学’,兴奋得几天没睡好觉。”回想当时,罗涛嘴角微微一笑。

2016年,经过几期培训后的罗涛,尝试做农村电商,先后开通“赶街网”店铺和“淘宝网”店铺,主要卖高山土豆、高山茶叶、蜂蜜、板栗等当地特产。

网店开通了,但运营却是一大难题。“二十几秒的推广小视频,至少要拍摄半小时。”罗涛说,一个人拍摄,非常困难,比如拍摄土鸡蛋小视频,要先准备好食材、选好拍摄角度、固定好镜头、按下拍摄键后,赶紧再打鸡蛋、煎炒,断断续续拍摄五六次,才能成功。拍摄完毕后,还要做基本的剪辑,“现在十几分钟就能处理好的图片、视频,当时要反复处理好多次,花费几小时才能上传网店”。

令罗涛欣慰的是,辛苦付出慢慢有了回报。2016年,除开始几个月,网店平均每月有六七十个订单,收入1000多元,“实现了自己养活自己的愿望”。

2017年,罗涛拿出全部积蓄,加上父亲的支持,在公路边盖起两层小楼,开设农村电商服务站。在他细心经营下,电商服务站2017年销售额63万多元,纯收入6万多元。“高峰时一天能卖100多单,忙不过来还需要爷爷奶奶帮忙。”

沙坝村党支部书记雷民文介绍,近两年,罗涛的电商服务店营收稳定,虽然利润总额不是很高,但其收入已超过其他贫困户不少,2018年底实现脱贫。因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罗涛还获得2018年感动十堰年度人物提名奖。

QQ图片20200520090322

荧光照人

激励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一根网线,成就了罗涛,也给村民带来了便利。“现在罗涛成了村里网络购销专员。”雷民文介绍,农资购买、农产品销售等,村民们都找罗涛,同样的物资价格差不多,在他那里买,既省时间又省运费。

电商还缓解了村里农产品出山难。村民胡富生介绍,因为没有销售渠道,以前一些农产品难卖出去,现在有了电商,销售方便多了,“服务站收购猕猴桃、木耳的价格,比城里商贩给的价格高不少。”村民孙友来在家搞养殖,定期把土鸡蛋、腊肉送到服务站销售,每年销售收入3万多元。通过电商,罗涛一年销售额五六十万元,产品基本都来自沙坝村。

自强不息的罗涛还激励其他村民主动脱贫。村民余以海是罗涛的邻居,患有肢体残疾,曾向村委会写低保申请,但因不符合条件未审核通过,看到残疾程度比他重的罗涛仍艰苦创业后,主动放弃再申请低保,转而通过养殖、种菜脱贫,还经常嘱咐儿子儿媳,要艰苦奋斗。

去年,罗涛被沙坝村评为“身残志坚奋斗典型”,村委会鼓励更多村民向他学习。现在,罗涛正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做直播、小视频等,“既推广网店,也推广家乡”。(付延峰)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