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作者 王世文(左一)系竹溪县城管执法局驻天宝乡龙滩村的帮扶干部
叫一声梁姐,伴一路脱贫
2015年初,我按照县城管执法局驻天宝乡龙滩村工作队对贫困户包保对象的调整,接手了原由县园林局负责蒋良明一家的包保任务。还记得,第一次入户时就遇到了一点儿麻烦,蒋良明一家独居山上,地偏路远,且必须步行,而村委会和工作队人少事多,带路的同志根本不够用,更别说他家是独门独户。眼神碰到驻村第一书记歉意的目光,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在村委会对面山上接近山顶的地方,发现了掩映在云雾和树丛中的瓦房。稍作准备,我一个人带上了入户资料向目的地进发。
当我沿着一条蜿蜒小路气喘吁吁到达瓦房时,已经是一个多小时之后,瓦房是土木结构,有三间正房外带一间侧屋。一位面容黝黑、毫无表情的中年妇女听见动静,从瓦房正门走出。我丢掉路上捡的一根撵跑过三只狗的棍子,随着一言不发的她进入了瓦房,家里只有她一人,面对她饱经风霜的侧脸,我打破初次见面的静寂,诚恳说明了来意:“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开展精准扶贫,你们是2014年评的贫困户,我是你们的包保干部王世文,今天与你第一次见面,以后就由我负责与你们联系,你们有什么事也可以跟我说。”她保持侧坐,平视的目光转为向下,但依然没有看我。我看她并不张口,就换了个方式沟通,我说:“你把明白袋拿出来,我核对一下基本信息。”这次起了作用,她连忙起身向内屋走去。我松了一口气,抽空观察屋内,有四十个平方大小,后面土胚墙一道宽不小于5公分的裂缝从墙体顶部直到墙根,令人触目惊心。接过明白袋,我开始对贫困户蒋良明一家进行第一次入户调查。在驻村工作队摸底资料基础上,我通过提供的户口本、土地证、林权证和新农合等证件,完成了基本信息的核对和熟悉。该户一家五口,两老三子,居住四级危房。致贫原因正如我一路和入户所见,地偏路远,交通不便,只能采取肩挑背托的原始方式生产生活,效率极其低下。当时,我对此产生了极大的疑问。既然生存环境如此恶劣,为什么当初要选择在此居住呢?其实,就是这个幼稚的问题,让我真正走进了这家人的故事。蒋良明是本村人,家中排行第二,其妻梁秀英是泉溪人。二人成家后,按当地农村习俗另立门户。这对贫困夫妻一穷二白,靠东拼西凑买到了这山顶的便宜房子。尽管如此,但毕竟可以安家度日,这就是居住在山顶的由来。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蒋良明的三个儿子陆续降生,而期间蒋良民父母的赡养义务也在命运的安排下,落到这对白手起家的夫妻肩上。随后的几十年,夫妻俩硬是凭着肩挑背托,撑起生活的重担,直到把两位老人送上山,把三个儿子拉扯大。
听到这里,我当时心情激荡,脱口而出:“梁姐,您在蒋家操办了这些大事,是个能人啊!”这是我第一次喊出一声梁姐。她当时并没有应声,只是在送我返回时,脸上不再是冷若冰霜。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按照精准扶贫工作统一部署,与梁姐保持紧密联系,无论当她面还是打电话,也不管是不是当着别人,我都是先叫梁姐再说话。对梁姐,我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但她从未答应,我也不以为意。直到有一天一位同事告诉我,刚才遇到了我的包保户,说我对他们特别好。我觉得有点奇怪,追问之下,确定是梁姐。没想到梁姐会在背后这样夸我,让我都感到不好意思了。而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梁姐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一年一个新台阶。2016年,她家在2015年收入5000元基础上,养殖业增收5800元,种植业收入2000元,享受各类奖补政策约4000元,达到了脱贫的条件。2017年,她家养殖业和种植业收入在2016年12800元基础上,增加务工收入40000元,享受各类奖补政策补贴6000元。2018年,两老在家务农种植养殖收入15300元,光伏发电入股分红3000元,两子在外务工收入80000元。
时间进入2019年,两老在家务农,养猪、养羊、养鸡收入28000元,享受各类一次性奖补政策约4000元,儿子在外务工年收入80000元。最为让人高兴的是,梁姐一家终于从山顶搬到山下的龙滩村中心安置点,面积125平方米,过上了水、电、路、网全通的现代化文明生活。同时开始享受每年2640元的养老金。2019年9月,我约单位同事去看望梁姐,她提前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还请来村上的书记和副书记来陪我们。一起有上十个人,我反正还是梁姐、梁姐的叫着,她还是没有答应我,但脸上时不时挂着笑容,我第一次看她这么高兴。回想第一次入户的情景,简直是天差地别,此情此景,令我非常感动。2020年是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疫情期间,我和梁姐通了电话,得知她和家人居家隔离,身体健康,我放心了。通过3月份商订规划,4月份开展“全员普查保成果”活动,梁姐两老种养殖正常进行,儿子外出黑龙江务工已到岗,疫情挡不住他们迈向小康的坚定步伐,完美收官,已成定局。我衷心祝愿梁姐和她的家人在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宽,今后的日子福寿安康,永远舒心。(县驻村办)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