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闻网讯 (全媒体记者 余俊丽 刘巧玉)每当夜幕降临,有那么一群人不顾寒风刺骨,不惧黑夜孤独,走向夜间值守卡点,以路为家、以帐篷为房,对进出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把控,切实做到不落一车、不漏一人。他们当中,有党员干部、有退伍军人、有人民教师、有志愿者......他们凭着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一份使命成为这场全民战疫中最美“守夜人”。
党员干部柯玉琼
“我是一名干部,更是一名党员,关键时刻更应该往前冲,这是我的责任。”深夜十点,正在夜间卡点值守的县科经局党员干部柯玉琼不时跺脚驱寒,但他仍坚守岗位,毫无怨言。
大年三十,本该是一家三口团聚的时刻,但柯玉琼接到单位通知后主动报名成为党员先锋志愿者,在农商行工作的爱人,也参加了社区志愿工作,协助排查武汉返乡人员,正读高中一年级的儿子则在家进行网课学习,一家三口一起吃晚饭的次数不超过五次。从2月18日开始,柯玉琼就从“白班”换成“晚班”,一直坚持从夜晚八点执勤至第二天早晨八点。
“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每次出门时儿子总会提醒我要戴好口罩、注意保暖,等到我第二天早上回家时,又给我准备了热腾腾的早饭。儿子,真的长大了!”柯玉琼感慨道,儿子的成长也化作成一份份动力,让他忘却疲劳,充满能量。
退役军人刘毅
东门街南头卡点紧挨县人民医院,很多医务工作者夜间上下班往返于此,核实出入证、测量温度、出入登记......这是退役军人刘毅夜间值守时的主要工作,整整十二个小时,刘毅和其他的几名志愿者从来没有叫过苦喊过累。
“请靠边停车,你是哪个地方的,这么晚了,从哪来?请出示身份证件和临时通行证。”这重复一遍遍的话语是刘毅的口头禅,即使在最难熬的凌晨,他们依然严格按照防控要求对进出村民和来往车辆逐一登记,为溪城人民点亮心安的明灯。
“你好,请你出示证件,到这边做个登记。”居民王大爷路过卡口时,刘毅说着一口普通话。老人在配合好工作后问道,“听你口音不是竹溪的呀,咋在这值守呢?”一问才知道,原来站在眼前的这位身穿迷彩衣的中年男子是四川人,退役后在竹溪安了家。
“夜间寒冷,现在没得火锅吃,你要注意保暖!”老人在离开卡点时,用蹩脚普通话表达叮咛和惦记,默默地温暖着刘毅原本瑟瑟发抖的身躯。
“夜间值守也不轻松,有些居民会心存侥幸心理晚上出来溜达溜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站好岗、守好卡,克服因作息颠倒而产生的不适。”刘毅向记者说道,“我虽然是四川人,但疫情面前,哪还分地域。我既然在竹溪安了家,也是半个竹溪人。特别是现在正需要人手的时候,我也想出一份力!”
人民教师朱明源
白天,他是给孩子们网络授课的老师;晚上,他是坚守在红光市场卡口的党员志愿者,变换的是角色,不变的初心!
“您好,师傅,把车靠边停一下,需要给您测体温,做登记。”在红光市场,每天晚上,一位阳光热情的大男孩准会定时出现在夜间值守卡点。他叫朱明源,今年29岁,是桃源乡的一名人民教师。
在得知夜间卡点值守人员不足时,他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上岗后,朱明源已连续作战10余个晚上,对出入车辆和行人逐一登记身份信息、车号、随行人员、来源及去处,每天都要持续12个小时。
等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其他志愿者匆忙赶来替换,朱明源这才赶回家吃早饭。吃过早饭,朱明源就抓紧时间调整状态,因为每天中午十点至十点半,是朱明源给学生上网课的时间,当天课程上完,还要备好第二天的课。
在网络授课和夜间执勤的同时,朱明源还主动担当起“心理咨询员”的角色。“朱老师,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外面工作,我好难过啊。”面对学生的询问,朱明源总是耐心的解释,“咱们都需要支持家长的工作,只有把病毒这个‘怪兽’打败,才能跟爸妈团聚,早点去上学。”
当城市进入午夜,他们就是灯火!从夜幕降临到晨光熹微,他们不眠不休,只为守好这座城,守护一方人……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