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余春存
乡(镇)村两级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农村工作不可撼动的基石。加强乡(镇)村基层组织建设关系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福祉,关系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乡(镇)村两级组织围绕地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快速转型和改革深入推进,在部分基层组织及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组织能力弱化、思想观念淡化、工作手段软化、工作作风浮化现象;在应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等方面,则显得思路不活、办法不多、手段不够。这些现象和倾向,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削蚀着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当前,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围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从现实情况看,必须把乡(镇)村两级组织的能力建设、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探索完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其真正成为新时期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重构干群和谐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一、把能力建设作为根本要务
1、增强服务能力。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所有工作的归结点,是农村工作不可动摇的主线,是乡(镇)村组织工作的旗帜和灵魂。要把增强服务能力作为检验基层干部宗旨观念和执行能力的一条重要标准,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始终。一是围绕落实政策,当好“宣传员”。充分发挥乡(镇)村基层组织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扮演好“宣传员”的角色,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工作中,要会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使广大农民群众清晰透彻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正确领会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通过与群众沟通交流,在感情上贴近和靠拢群众,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二是围绕发展经济,当好“服务员”。按照县域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依托乡(镇)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选择和确定产业发展项目,在培植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下功夫。围绕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和要求,按照工农对接的思路,善于在企业与农户之间“穿针引线”,依托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村合作组织的中间作用,做好产前规划引导、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销售服务等工作,切实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遇到的困难。要发挥乡(镇)村两级组织社会化服务职能,以“双培双带”活动为载体,通过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促进乡镇、村集体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三是围绕农村稳定,当好“调解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解决处理问题主阵地作用,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要切实担负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第一责任,带头当好“调解员”,要善于和群众“面对面”沟通,勤于梳理繁杂矛盾,精于剖析问题要害。特别是针对当前农村征用土地纠纷、水电开发移民搬迁、重点工程拆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突出矛盾问题,要做到不回避、不推诿、讲方法、讲策略地予以化解,切实做到守土有责,维护一方稳定。
2、提升统筹能力。一是掌控全局的能力。掌控全局必须做到上知世情、国情,下知乡(镇)情、村情,对方方面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了然于胸。对上,要能准确领悟上级意图,把握工作方向,找准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对下,要及时解决群众反映迫切而又有能力解决的事情,敏锐发现影响发展稳定全局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增强驾驭全局的主动性。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增强工作的实效。二是自身建设能力。班子建设是推进工作的总开关,要始终重视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班子建设,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标准,不拘一格地选准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把乡(镇)村两级组织建成“攻不破、打不垮”的战略堡垒。建立健全目标责任机制、交流锻炼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素质、业务本领、服务水平。加强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级妇女、团支部、民兵、治保联防、调解等组织,健全完善农村党员“设岗创星”活动长效机制,发挥农村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做好农村各项工作。三是化解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加强法制宣传,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学法、知法、守法,依靠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利、解决实际问题。按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要求,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集中接访”为“入户走访”,定期组织干部深入村组农户,排查矛盾纠纷,掌控不稳定因素。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维稳信息网络,制定并执行信访矛盾化解调处工作机制和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好群众反映的信访矛盾纠纷问题。强化公共危机意识,增强基层组织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苗头性、潜在的突出问题要严加防范,认真排查和有效化解。对突发性事件,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尽量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升级。对形成热点的公共事件要主动介入,并做好正面舆论引导,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到县、难事不上交。
3、强化干事能力。一是理清“干成事”的思路。要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从乡(镇)情、村情实际出发,克服贪大求洋、急功近利、追求政绩的思想,找准制约农村发展的症结所在,选准突破口、抓好切入点,从群众关注的事情入手,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乡镇“一把手”要善于谋划发展思路,敢于跳出小圈子来制定规划,要勇于淡化“届”的观念,对既定可行的发展思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到“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看”,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二是打磨“干实事”的真招。干实事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心态,既要有“干得成”的激情,又要有“干不成”的冷静,特别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中,面对资金、环保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要全面权衡利弊,作好风险评估,善于抢抓机遇,适时而动。干实事需要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敢闯敢试,在关键时候,要有不按常规出牌的招数。干实事要把上级工作安排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立足实际,从乡(镇)情、村情出发,利用好当地群众基础和资源基础。同时,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之长,注重吸纳外地的好经验好作法,做到内外结合,勤学善思,认真研究每项具体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务实的举措、管用的方法,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锤炼“干大事”的担当精神。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问题不躲闪,遇到矛盾不回避,通过化解矛盾、破解发展问题,全面树立基层组织的威信,凝聚干群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苦干、实干加巧干,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把机制建设作为根本保障
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健全考评机制。建立乡(镇)村基层组织工作绩效考评和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星级管理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乡(镇)、村级党政“一把手”任期责任目标承诺机制,对任期内经济发展目标和实事工程建设向群众公开承诺,实行目标倒逼机制,增加自我压力,激发工作动力。细化考核考评方案,严格绩效考评,对工作业绩突出的予以提拔重用,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责任感,全面激发农村基层干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干部培育。建立健全基层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机制,围绕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考核,畅通乡镇干部交流任职渠道。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将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的优秀青年选拔到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予以重用,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三是提高干部待遇。加大村级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工资福利待遇,实现县乡标准统一、规范化发放。用待遇拴住人心。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政治、思想和生活上的关心,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项保障机制,彻底解除农村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有劲头、待遇有盼头。
2、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一是加强廉洁自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规定》,强化基层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廉洁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乡镇党政领导、村党支部书记年度述廉述职、廉政报告等制度,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和群众代表评议。二是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健全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制度、民主议事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完善村干部述职评议、村干部报告工作制度,进一步落实群众的“监督权”。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一制三化”工作机制,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村两委会提方案、党员大会议方案、村民代表大会定方案,充分发扬民主,落实群众的“决策权”。三是强化纪律约束。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纪律约束机制,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和财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