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乡中心学校校园一角
地处南部大山中的天宝乡中心学校,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全乡90%以上的教师为外乡教师,学生主要以寄宿制为主。近年来,该校以稳定教师队伍为突破口,以“先学后教,三疑三探”改革课堂教学,以“双十星”管理模式强化学生德育管理,以“师生满意、家长放心”为重点,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管理之路,该校先后被省教育厅授予“‘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先进学校”,市教育局授予“教育技术先进单位”,县教育局授予“中考质量优胜单位”等,成为山乡教育苑中——
闪亮的星星
——天宝乡中心学校发展纪略
记者杜香平实习生致 远
而在去年,湖北电视台曾专题报道了天宝乡中心学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先学后教,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地处大山中的天宝乡,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相对其它地方都要落后,却走在了全县前列。
原因何在?天宝乡中心学校校长万国斌一语道破天机:“聚人心,稳队伍;抓教改,提质量;兴德育,促校风;强后勤,有保障。”
聚人心稳队伍
人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人心稳,则事业发展。
天宝乡地处南部大山之中,距离县城近百公里。多年来,在天宝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尤其是外地和年轻教师,因交通、自然环境、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原因,相继离开了天宝乡。
人才的流动,严重影响了天宝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留人先留心,心安则身安,身安事业才能发展。
用什么留人?天宝乡中心学校领导班子,在经过调查分析后,果断地提出了“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服务留人”的思路,让每名在天宝工作的教师,生活上有家的温暖;事业上,有发挥自己特长的平台。
出生在荆州的青年教师张如作,2008年大学毕业后,作为“三支一扶”志愿者来到天宝任教,三年支教期满后,他毅然留了下来,还把正在荆州任教的未婚妻葛娟也“带”到了天宝任教。他告诉记者,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经济基础,天宝不能跟荆州相比,之所以要留下来,就是因为在这里的工作环境好,校领导不但从工作上关心,更从生活上关心,有一种家的感觉,心情舒畅,工作上自然就得心应手了。去年,学校还为他们举办了婚礼。
人生最难分割的是“感情”。几年来,天宝中心学校先后为6对县外教师举办了婚礼。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省藉教师对记者说:“我们外地来的教师,最怕的就是不能被当地人接纳。但从学校为外地教师举办婚礼这一点来看,我现在什么顾虑也没有了。父母来看望我时,学校把我的父母当贵宾一样对待。人都是有感情的,学校把我们当人才,我们能不安心、能不扎实地工作吗?”
据了解,天宝乡中心学校外乡籍教师达90%以上,其中外县籍青年教师就有27人。为保证外籍教师在双休日过得舒心、安心,学校除统一安排好生活外,还针对每名教师的特长和爱好,成立了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留住人的重要外因。副校长汪志东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小事”。他说,去年秋季,一位刚到学校上班的青年教师的父亲不放心女儿,驾车近千公里悄悄来到学校。到学校后,这位有着自己事业的私营企业老板没有急着与女儿联系,而是仔细观察学校周围及学校内部的环境。他在离开学校时说,本想把女儿带回家,但看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后,尤其是看到学生们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决定让女儿留下来。
骨干教师带“徒弟”,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则是学校关心教师成长的另一个方面。在青年教师上岗后,该校实施了“半年入门、一年成熟、三年成骨干”的培养计划。每当有青年教师进入后,就会有一名思想好、业务精、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当“师傅”,指导青年教师从入门课开始,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编写教案、调控课堂、辅导学生、沟通和配合的“五种”能力。在这种“一帮一”的帮助下,促使青年教师迅速进入角色,精通业务,勇挑重担。
成长舞台的搭建,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孙文等10余名青年教师已成为学科骨干,中坚力量;张宁华、黄文鼎等,先后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资教教师;张宁华、余瑶、黄文鼎、张如作等一批青年教师,已成长为中心学校中层管理者。
抓教改提质量
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记者在天宝中心学校采访时,首先看到的是学生座位的变化——6张或7张课桌分别摆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组,6名或7名学生面对面分别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他们或安静地做作业,或相互讨论某个问题,或是一个学生正在给另一个学生做辅导,课桌上的书本和文具盒成一字摆放,整齐有序……
教室里的学习气氛很浓。这就是天宝近年来改革课堂教学中启动的第一个动作——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座位法。每一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口号,自己管理自己,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据介绍,早在4年前,天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但到了2010年,真正有改革想法和实际行动的教师不到全乡教师总人数的5%。课堂教学改革陷入困境。
是什么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改革难以推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教师向记者说出改革前的心中想法:“年年提倡教学改革,年年‘涛声依旧’。一方面,我们希望改革,彻底改变老师站在讲台上大包大揽地讲,学生坐在讲台下认认真真的被动接受;另一方面,又担心如果改革不成功,会影响教学成绩。与其这样担心,不如沿用老的方法更有保障。”
改?不改?
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同时也给学校改革课堂教学出了一个难题。
今后的路子怎么走?在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和讨论后,学校管理者形成了共识:推进课改,必须先解决落后的思想观念。让教师走出去看、走出去学,开阔他们的视野。
2010年下半年,学校先后派出20多名教师赴郧西马安中学学习。
马安中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方式让参加学习的教师大开眼界,想改革,要改革的教师越来越多。
怎么改?这个话题被提到了桌面上。经过一番讨论,结合天宝的实际,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先学后教,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改革框架基本形成。
什么是“三疑三探”?青年教师叶巧萍告诉记者,“三疑三探”就是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设疑自探”是首要环节,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解决问题;解疑合探,是通过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方式检查自学情况,共同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质疑再探,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再次提出新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2011年4月,课堂教学改革正式启动。改革之初,学校选择了当时的八年级作为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经过一学期的运行,试点班的课堂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了、自觉学习的风气浓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让全乡教师大开眼界,担心课堂教学改革影响教学成绩的老师不再害怕,课堂教学改革的风气也越来越浓。
万国斌告诉记者:“‘先学后教,三疑三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彰显个性、提高能力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自由完整的成长。”“过去的学生就像是没有动力的车,需要老师拉着、家长推着才能向前走;现在的学生是有动力的车,会自行前进。”青年教师夏胜伟形象地说明了学校课改前后学生的变化。
课改后,课堂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变了,学习成绩上升了,教师的视野也更开阔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学校教育教学成绩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先后被省教育厅授予“‘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先进学校”、市教育局授予“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县教育局授予“中考质量优胜单位”、“综合考评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兴德育促校风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天宝中心学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十心+十星”的“双十”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十心”教育,就是在师生中开展的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恭心献给自然、孝心献给长辈、关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的“六心”主题教育和在教师中开展的责任之心、服务之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的“四心”教育活动;“十星”教育,就是在学生中开展的爱国星、学习星、礼仪星、体育星、生活星、合作星、安全星、环保星、创造星、兴趣星“十星”评比活动。“六心”活动开展后,天宝各学校因地制宜精心构建了以“六心”为核心的黑板报、班训、心海拾贝、今日我赠言、书画展、感恩让心灵飘香等别开生面的校园文化。“六心”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在校的习惯,也改变了学生在其它场合的习惯。初中学生韦凌琳的奶奶说:“以前,孙女每个星期回家后只晓得看电视,啥事也不做。现在不一样了,不仅很少看电视了,还主动帮我做饭、洗碗、打猪草……董事多了,也更孝顺了。”“该校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创‘星’活动中,使《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具体化、形象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湖北电视台在报道天宝乡中心学校特色教育时的评价。
据介绍,“四心”教育活动开展后,全乡教师自觉地从严要求自己,自觉地以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标准、一流的服务态度搞好本职工作。白鸡小学教师吕祥华为了准确掌握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坚持课外时间走访……“四心”主题教育塑造了良好的师德形象,为构建文明和谐校园提供了有力保障。“十星”教育活动,是天宝乡中心学校落实学校常规及特色德育教育时,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活动开展后,全乡各学校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创“星”中。去年9月,中心学校举行的爱心募捐活动中,学生代表李阳说:“学校和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有一颗关爱他人、感恩社会的心。如今,我的同学李某身患白血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伸出援手,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
主抓学校德育的教师告诉记者,“十星”评比不是“一劳永逸”的,是流动的,每一学期评比一次。每次被评上“星”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不能因自己的失误丢掉耀眼的“星”;没有评上“星”的学生,都有一个奋斗目标,争取下一次评比中能够评上“星”。如今的天宝学校,学生们争“星”、追“星”气氛十分热烈。
在“十星”活动开展中,学生们的“比”劲、“干”劲更足了。比学习,比带动,比爱好,比孝行,比奉献……
强后勤有保障
后勤有保障,则人心稳;人心稳,则事业发展。
天宝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本地教师不足10%,由于这里山大人稀、农户居住分散,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寄宿学生比例高达95%以上。多年来,解决师生的生活、加强学校的后勤保障等,一直都是天宝中心学校重点抓的大事,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办“师生满意,家长放心”学校首要任务,并明确提出:“教学和后勤并举,后勤保障一线”的管理理念。始终坚持以改革后勤管理为切入点,以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抓好了学校基地建设和学生食堂、宿舍的管理,不断扩大各学校的“小猪栏”养殖规模,走自力更生之路,减轻师生的生活费用,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
在蔬菜基地建设方面,一是争取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从现有集体土地中解决。目前乡党委政府已协调从泉河改制的土地中,给泉河小学生划拨菜地3亩。二是与农户协调租赁土地。据介绍,中心学校及其管辖的龙滩小学、葛洞小学等已从当地农民手中租赁土地10亩。三是结合各学校的实际,在学校周边开垦荒地。如白鸡小学通过在校园周围开垦,学校蔬菜基地已达到3亩。据统计,全乡各校通过各种方式已落实蔬菜基地34.5亩,保证了“耕者”有其“田”。在蔬菜基地规划种植上,由学校总务处按照一年四季的季节不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既保证了菜地四季有青菜,也保证了蔬菜供应。分管后勤的副校长童克勤告诉记者,学校仅洋芋一项,就获得近5000公斤的好收成。
在生猪养殖方面上,以“小猪栏工程”为龙头,大力发展养殖业,各学校结合本地实际抓好了生猪养殖。中心学校已养殖生猪30多头。后勤的工友告诉记者,学校每个月都有生猪出栏,所有的猪肉只供应本校,以此保证全校师生能够吃新鲜的猪肉。
据了解,天宝中心学校校本部的400多名师生的生活基本实现了肉类自给,蔬菜自给率达到85%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十堰市后勤管理先进单位”,十堰市教育局授予“放心食堂”、“文明宿舍”称号;被十堰市环保局、十堰市教育局联合授予“绿色学校”称号。
采访结束时,一位教师开心地对记者说,蔬菜和肉类的自给,大大降低了生活费用成本。学生顿顿都是营养餐,教师的一天三餐,餐餐荤素搭配,并且每周定期加餐,每月的生活费不足百元……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