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蒋家堰镇回乡创业成功人士敖勇
通讯员彭 超
《今日竹溪》11月20日讯:时下,虽已进入草木荣枯的秋冬季节,但在蒋家堰镇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里,菊花依然迎着朝阳绽放、凤仙子头上依然飞舞着蜜蜂和蝴蝶,阵阵芬芳扑鼻而来。在贡菊园里,笔者看见近百名群众在采摘贡菊,好不容易找到了正在和花农聊天的湖北秦巴药谷晨康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敖勇。
“现在每天能采摘贡菊鲜花千把斤,估计11月底能突破5万斤。”敖勇指着贡菊园胸有成竹介绍道。真没想到这个昔日的“包工头”转型做起了“药王”。
踏实肯干步入成功
1970年,敖勇出生在蒋家堰镇岳王庙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高中毕业之后,家里供不起他上大学,后来托人介绍到县供销社工作。
1996年,县供销社改制,敖勇被迫下岗。同年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过年,农民工都纷纷返乡,敖勇却抢抓用工紧缺季节,怀揣雄心壮志和冒险精神,只身来到河北张家口矿区打工。在矿区,敖勇干过铲煤工、炮工、采购员等工作,连续三年没有回过家,凭着灵活的头脑和扎实的干劲儿,赢得了老板的赏识,为他以后的发迹奠定了良好的人脉基础。
1999年春节刚过,敖勇务工的煤矿老板要到外地发展,急于以200万元低价转让现有煤矿。敖勇听到此消息后,心里一直盘算怎样把煤矿转让过来。敖勇征得家人的支持,冒着“天大”的风险,拿出家里所有积蓄,把家里的楼房抵押到银行,多渠道凑够了100万元,与朋友合伙转让了小煤矿。
敖勇和朋友在煤矿产业方面都是行家,管理相当规范,加上产量大、产值高,到2001年底,他们经营的小煤矿资产已达1000多万元。第二年,敖勇决定自己单干,按照比例分成,他和朋友各自分得了近500万元资产,这是敖勇事业发迹赚到的第一桶金。
心系家乡投资创业
在敖勇的潜心经营下,矿产业一路走得顺畅。目前在安徽、内蒙、山东等省市已经拥有煤矿和铁矿六个,年营业额达1.2亿元。为把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2005年他还注册了湖北尔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金是1200万元。
近年来,蒋家堰镇全镇上下在大力实施“亲情招商”和“回归工程”。每年敖勇回家过年,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登门拜访,宣传政策,讲述镇情。并先后两次到矿区看望敖勇,帮助解决他在创业和生活中的困难。
真心换真情。敖勇被镇党委政府的真诚感动了。2012年夏季,敖勇满怀热情回到家乡,投资创业,开始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在镇村干部的指导下,流转了5000亩土地。2013年5月,又注册了资金为3000万元的湖北秦巴药谷晨康药业有限公司。“在外地创业不容易,受排挤。在本地发展,心里踏实,有安全感。我发展中药材产业,并不是为了想赚多少钱,而是想实实在在的为家乡做点儿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让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找点挣钱路儿。”这是敖勇的心里话。
现在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力都进城务工了,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导致大量的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存在诸多社会隐患。
针对这一现状,敖勇选择种植贡菊、牡丹、凤仙子和金银花等成本低、投入少的普通中药材,这样,上至70岁老人、下至小学生,都可以轻松地通过劳动增收。
兑付承诺破解难关
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流转土地是“攻坚战”。为使中药材产业基地土地流转工作进展顺利,敖勇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在群众大会上,敖勇向乡亲们公开承诺:每年每亩给予农户适当的土地租凭补贴,向农户提供50个劳动日,按每天80元工资计算,保证农户每年可以挣到至少4000元的劳务工资。敖勇不仅是这样承诺的,而且也是这样兑付的。“从基地开工到现在,平均每个流转土地的农户,在基地上都已经挣到了3000多块钱的工资。每天干活的人至少40人,最忙的时候能上到近百人。”药材基地管理员敖景龙介绍道,“5月份是金银花丰产期,黄石头村一组的敖家财净挣了3700块采摘和加工工资。”
正因为敖勇兑付了承诺,取得了群众的支持与信任。一直持反对、质疑、观望态度的亲戚朋友改变原来的看法,“坚决不出让土地”的个别农户,也主动要求流转自家土地。不到一个月,敖勇先后在黄石头、洞沟河、关垭子、中原、龙阳等村土地流转达5000亩,产业基地整体达到了连片成块。
9月份以后,是凤仙子和贡菊收获的季节,每天上百名花农在贡菊园和凤仙子园里挣采摘工资。
“贡菊采摘旺季的头半个月,一天能摘100多斤,每斤1块钱,我摘了40多天,一共挣了6000多块,娃子明年学费不愁了。”洞沟河村三组留守妇女刘海燕告诉笔者。
“我白天在这儿摘菊花,晚上跳广场舞,以前闲得慌,现在有事情做了,也不打牌了。”黄石头村二组村民敖金珍一边采摘贡菊,一边与旁边的姐妹拉起家常。
中药材产业为群众带来实惠,再不用为每年出门务工发愁了。从基地建设以来,平均每天有60多个劳动力,每天80元,加上加工和采摘工资,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增收达150万元。
狠抓管理打造品牌
发展矿业,敖勇没有不精通的,但是由“包工头”转型做“药王”,对敖勇来说是一个挑战。没有办法,只能学习。
在建设药材基地之初,敖勇亲自带领团队,跑遍了中国四大药都。多次到安徽亳州实地学习考察,从中药材种植到产品加工,再到市场营销,对药材行业进行系统了解。
“要做就做大做强做好。”敖勇在村级党员民生生活会上交流发言中指出。今年七月,经本人申请、组织部门考核,敖勇被吸纳进入了村级党组织。为把5000亩中药材基地打造成示范片,敖勇高薪聘请了两名亳州药材种植“专家”,专门负责技术指导与培训。还邀请河南封丘县农业局农技师张国杰对金银花栽植和加工进行现场授课。
2012年底,隆冬腊月,年味儿十足,敖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却一片繁忙。抢在过年之前,从安徽调运了400多万株牡丹幼苗,并移栽下地。到今年四月底,5000亩中药材基地全部栽种完毕,其中牡丹1000亩、贡菊1000亩、凤仙子1000亩、决明子1000亩、丹参1000亩。
为解决药材基地抗旱难题,在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修复水库、新建泵站、安装标准化喷灌设备,排水沟、作业道、田间路、观光台等相应的配套设施也全部到位。
为改良土质,敖勇的公司和本镇的益盛园生态养殖场联营,低价购买养殖场的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定期供应到中药材基地,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药材的生态、环保、经济、观光价值,实现“农户+基地+车间+企业=共赢”的管理模式。
今年是中药材基地建成的第一年,已经加工成品贡菊4000多斤、金银花2000多斤。市场前景广阔,亳州的多个客商都在要货,供不应求。
谈起未来展望,敖勇充满信心。目前已经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基地建设任务,后期重在管护。计划再投资7000万元,建设以加工研制饮片、饮剂等中成药为主的生产厂房,添置一批设备,力争年均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亩均收入4500多元。
同时,利用边贸集镇和谷竹高速的交通优势,全力把药材基地打造成集种植、加工、科研和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效益示范园,让蒋家堰成为鄂西北及其毗邻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和加工集散地,成为秦巴片区药谷,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