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一所乡村学校的课改之路

时间:2013-11-11 17:27:32      字体:  打印  播放

陈龙兵

“赏心悦目的缤纷校园、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活力四射的快乐天地,全校师生在这座精神家园里,尽情享受着共同成长的幸福,享受着成功的幸福。”这是前不久,笔者在竹溪县天宝乡中心学校采访时最大的感受。近年来,该校以新课改为契机,狠抓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力推行“先学后教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连续六年,该校在全县中考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

学以致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2010年10月,校长万国斌参加了由县教育局组织的洋思中学观摩学习活动,感悟到洋思中学提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给过去的教师主讲的沉闷课堂带来了生机。洋思中学可以做到的,自己学校是不是也可以做得到?他返校后迅速与学校领导班子、骨干教师多次深入研讨,制定改革方案。最后,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先学后教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新知、学生学习新知的三个重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课堂操作流程包括四个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
课改打破了传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前备课,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初期,许多教师不适应。为了帮助广大教师从传统的备课模式和习惯中解脱出来,解决他们在操作中所遇到的困惑:课该怎么备、课堂流程怎么设计、各个环节怎么实施、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任务是什么、每一课时需要几个循环、每一循环解决什么等具体问题,学校教务处在集思广益、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编印了“先学后教 三疑三探”操作流程培训资料,并印发给每位教师,为广大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在学习中探索,在实践中完善,“先学后教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已成为该校提升质量、内涵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多措并举,让教师成为课改主力军

教师强,则学校强。当今教育,要提高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在推行课改中,教师是课改的主导者、探究者、实践者,该校深知要有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扎实推进教学改革。
该校坚持培训、学习、研究“三轮齐转”培养教师。一是通过“送出去”培训,让教师“走进”课改。上学年,分批次共选派20余名教师和干部到郧西县马安中学学习,不断汲取马安中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手段。通过与名校为伍、与名师对话,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而且学到了全新的教学理论,为该校后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开展“每周一课”活动,让教师“走进”课改。学校安排专人搜集一些全国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每周安排一节自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观看,每次观看完毕,教师必须进行学习反思,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失进行对照,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反思修正,确保了学习效果。三是通过“潜下去”研究,让教师“走进”课改。为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该校狠抓新教师入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课、汇报课、竞赛课等“五课”活动。要求新教师讲入门课,全体教师每月必须上两节展示课,讲课人与听课人互相交流、共同探讨,真诚地指出老师在这节课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意见。骨干教师每月必须上一节示范课,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凡外出学习教师返校后必须上一堂汇报课,传递外地教改信息。每学期分学科进行一次以推行“先学后教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暨“课内比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赛课活动,竞赛活动结束后再进行一次专题总结。通过以上多元的课堂教学研究形式,促进了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与此同时,在全乡教师中深入持久的开展以学习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履行基本职责为主要内容“三基”活动,大兴学习之风,有力地夯实了教师基本功,大面积提升了教师素质,使教师成为课改的主力军。

以生为本,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校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办法,各班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营造平等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每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5至6人,小组成员根据学习成绩的好、中、差来搭配。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两周轮换一次座位,让教室的每个角落人人都有坐的机会,改变学生的视角,减少近视的发生。实行小组座位循环制,改变了原有的优生坐正位、前位,差生包偏位、后位的不平等排座方式,学习差的学生很感激,上课听讲、思考格外认真。
采取“兵教兵”“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各班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选定小组长上人,“小老师”1人,小组长主持学生的合作交流,“小老师”负责讲解。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课堂上他们往往为了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结果是知识点掌握越来越透彻,知识面越来越宽广。有的学生还跨小组交流,让很多“兵”变成了“老师”,“徒弟”变成了“师傅”。
让学生拥有课堂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严格控制在15分钟以内,把课堂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用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上台展示。教师只对学生讨论交流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加以精讲或点拨,教师从过去课堂的讲授者转变为现在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校长万国斌告诉笔者,当初学校实施课改,有部分教师担心课改后的教学质量有可能出现滑坡。不过,事实证明,课堂改革的决策是正确的。
通过几年的努力,该校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实现了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到“学生如何学”的转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需要,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连续六年,该校在全县中考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2012年9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比教学 访万家’先进学校”称号。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