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城关中学教学巡礼
曾宪云
竹溪县城关中学,2012年中考,312名考生,70人上市重点高中录取线,上线率达22.44%;158人上县一中线,上线率达50.64%;学校综合成绩及七门学科均居全县第一。2013年中考,321名考生,上县一中线168人,上线率升至52.3%,各项考核指标稳居全县前列。
短短四年,该校缘何取得如此斐然的教学成绩?
该校在教学实践中得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管理、突破在课堂、取道在教研、根源在教师。自2009年8月成立以来,该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重心,规范管理,革新课堂,注重研修,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抓管理求实效,为教学保驾护航
规范的管理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实现“保二争一”的教学目标,该校出台了《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常规检查评价量化细则》、《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师教学质量末位淘汰暂行办法》、《课堂教学量化评比考核细则》、《中考绩效奖惩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汇集于《城关中学管理手册》,为教学检查评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动力源泉。
质量提升,重在常规。在教学常规方面,学校严格要求,切实落实“减负增效”制度,一是强化集体备课,实行“二次备课”,实现经验共享,共同提高;二是要求课前候课,课中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课后不得拖课;三是精心布置作业,政、史、地、生等小学科禁止预留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外兴趣特长培训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每次月考统一安排,严肃考纪,统一阅卷,考后集中分析总结;五是课外加强培优辅差,严格落实“学生包保”制度,重在“五生”(贫困生、学困生、德困生、留守生、单亲生)包保,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指导。
为此,学校严格常规过程管理,实行“四级督查”,即教研组周查、年级组互查、教导处月查、班子成员随机查。每次检查做到有量化,有分析,有通报。对常规工作不到位的教研组与相关教师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跟踪管理,确保整改落到实处,并将常规检查与整改效果纳入教师年终教学绩效。
同时,学校实行了蹲点包组,要求学校班子成员分别蹲点三个年级,校委会成员联系教研组,每天在对应年级办公室蹲点办公,参与教师的常规教学活动,与教师谈心和指导教学工作。
严要求,勤督查,求实效,造就了教师的敬业、精业精神,让该校各科的教学质量飞速提升,多门学科教学成绩位于全县前列。这正是该校促使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法门。
搭武台求高效,为课堂活血化瘀
四年来,为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该校以课堂为主阵地,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观念。2010年秋,学校安排五名教师亲赴杜郎口中学学习,引进了“336自主合作课堂模式”。
各班行动起来。划分组员,确定组名、奋斗口号和奋斗目标,制定小组评价细则,开始了“336模式”下的课改实践。各科教师上课充分培养和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精心打造“自主、合作、高效”课堂。
随着“336”课堂模式的形成,该校的课改活动逐步开展。
学习汇报课、展示提升课、人人达标课……这一系列公开课活动,让教师在学中评、评后学。
“课堂开放月”,是该校每一学期必须举行的一项课改推进活动。学校集中一个月时间,邀请部分家长随意走进教室听课,让家长针对教师的课堂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课内比教学”活动,更把课改活动推向了高潮。
2011年秋,该校积极响应上级“课内比教学”活动,设立“比武”擂台,教师同台竞技,尽显风流。此项活动目前已在每学期常态运行。今年五月,学校组织了第四轮“课内比教学”活动。按照随机听课的方式,组织评委入堂听课,先后开展了七八年级50名教师全员初赛、18名优胜教师复赛活动。每节赛课进行随堂录课,并在周三教师集中学习时间、周一教师例会时间集中晒课、评课,学优秀经验,改失误教法,促使教师精心打造常态课堂,致力于“课课有精品、堂堂出高效”的课堂效果。学校也积极推选优秀教学能手参加县级以上的“课内比教学”活动,其中吴彩云获得省级二等奖,颜宏奎、董明潮、袁秀清、胡彬等教师均获得市级三等以上奖励。
为确保课改理念深入人心,该校推行了“五课”制度,即校长“走课”、班子“巡课”、教导处“点课”、 骨干教师“献课” 、全员“磨课”活动。“五课”要求,校长不定时到各班走课,查看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表现情况,若发现问题,提出整体意见,督促相关责任人督导整改;班子成员到班进行课堂巡查,查后形成书面总结,每周上交校长处;教导主任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效率、组织管理及学生学习状态等情况,有目的地针对薄弱学科和优势学科进行教学点评,剖析问题,查找共性,并于当月将点课情况汇总,向班子成员汇报,为年级联系领导提供教学信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献课”,让全体教师学习骨干教师优秀的课堂设计与驾驭课堂的方法技能,激励同学科教师改进提升;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抓好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磨课,并在教科室地组织下进行同学科跨年级磨课,打破班级界限,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学校成立了“教师结对帮扶小组”,它不仅要求帮扶教师对被帮教师的备课、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进行悉心指导,而且安排帮扶教师讲好“示范课”、被帮扶教师跟堂学习,实现教学质量的互进双赢,达到教学质量整体进步和均衡发展的目的。
“五课”制度和帮扶制度的落实,如同一剂良药,有力扫除了教师教育思想的污垢,为课改注入活力,使课堂活血化瘀。
强培训重研修,为教师强筋健骨
教学研究,是研究教学规律,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方法的一种活动。打造一支科研型团队,让全体教师都参与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可是,一个研究型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理论修养,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
从建校起,该校十分重视教师培训,不断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压担子,搭平台,极力为教师营造优越的成长环境。
学校每周三组织教师集中观看名师课堂实录、专家讲座,学习名家和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理论;先后为教师购买《民主科学教育与生本教育》、《高效课堂》、《生本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等教学理论书籍,征订教学杂志,供教师学习,并要求每学期撰写不少于5000字学习笔记、2 篇以上的体会文章和不少于15篇的教学反思,,做好8套中考试题,完成《中国教师行动网》、国培等网络学习任务,以此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师的理论修养。
不仅如此,学校每学期优先安排学科骨干到外地学习,引进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通过汇报交流、示范指导,让全校教师共享学习成果。
2012年,该校成立科研室,建立了一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引领全校教师迈入科研强校的快车道。学校申请并立项了省级课题《信息化教学与非信息化教学的对比与研究》与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转变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研究》,定期组织科研团队开展课题研讨,共同解决学校面临的科研难题。为实现教研的有效性,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建立了微型课题研究模式,营造了“人人有课题,问题即研究”的良好科研氛围。
学校还开设“教师论坛”,通过周一教师例会或周三集中学习时间,组织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或课后反思,汇报自己的教研成果。精心组织跨年级、同学科的大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共同探讨课改进程中的问题和成效,研究课改方向及课堂的改进措施。创办《城中教苑》,选载教师们富有指导意义的教研论文,供全校教师学习交流。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向校级以上的教育类报刊杂志投稿,展示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
一系列培养学习和研修展示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近几年,郭国霞、敖敏、孟声慧、喻青梅等教师的教研论文在《教师文苑》、《英语周报》、《学校党建与思想建设》、《新课程》、《湖北教育》、《十堰教育》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汤显翠、董明潮、闻富国等教师的教学论文在十堰市教科院组织的论文征集活动中获得省市级荣誉。
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台阶。今天的城关中学,正如旭日初升,霞光满天。但晨霞的美丽稍纵即逝,不会作永久的停留。当前的一切成就,只是一个自信的开场白。“春引蜂蝶百花艳,撷得芬芳酿佳蜜”,该校将继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改经验,闯出一条更见成效、极具特色的改革强校之路。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