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有一种感动叫坚守

时间:2013-10-19 21:35:08      字体:  打印  播放

陈龙兵

近日,从省教育厅传来喜讯,竹溪县教育局选送的《汪远海:他用断臂撑起乡村孩子的艳阳天》、《志在深山写人生》获得2011年、2012年省教育厅政务网、湖北教育信息网发布的原创新闻类一等奖。这是继3月27日,竹溪教育人物通讯《一位独臂老师的坚守》获得“湖北省2012年市州报新闻奖”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8月30日,《今日竹溪》月末版头版刊发《燃烧在大山的红烛》;9月7日,《十堰日报》头版头条深度报道《留守深山燃希望》;9月13日,《湖北日报》刊发《吕祥华,26年的深山挚爱》;9月10日,央视一套《晚间新闻》栏目,以《摩托车上的乡村教师》为题,用长达4分钟时间对竹溪县天宝乡白鸡小学吕祥华老师先进事迹进行报道。同日,省政府在武汉召开2013年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我县兵营乡顺风雨村小学教师汪远海作为湖北省首届“楚天园丁奖”获得者出席了现场颁奖仪式。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有人眼光向上,精神向下;有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有人只顾拉车,从不过问前路艰辛……
行走在乡村田野间,我常常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作为一名业余“新闻粉丝”,我从他们的故事中也悟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作文都要精神向上,眼光向下,默默前行,方能致远。
十年前,我回到了自己上中学的学校教书。当我独立思考的时候,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乡间的夜晚是真正的夜晚,没有路灯,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吠,接下来,整个校园都睡着了,像熟睡的婴儿。寂静的夜晚给我到来了深深地孤独。此时,我喜欢上了阅读,是她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寂寥而漫长的夜晚……一个个夜晚,写下一行行稚嫩的文字,成了我表达心灵的一种方式。慢慢地我的文字流进了信封,流到千里之外的都市……
教书,读报,写稿,发表,十年在不经意间划过,岁月这支不系之舟将我渡到一个新的渡口,我被调进县教育局工作,开始编报,继续写稿,由最初的黑白套红小报,到彩色大版,再到组稿、策划……
去年的教师节前夕,一位断臂、跛腿教师的事迹在我脑海里蹒跚已久。我决定,走近他。
第一次电话约访汪远海老师,他婉言拒绝道:“是组织上给了我为孩子们服务的机会。要不然,我一个残疾人,说不准现在还在福利院里接受着社会的救济。现在,我能自食其力,已经很知足了,我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事,别宣传了。”他的婉言拒绝,让我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县勤办张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告诉我,汪老师30余年与顺风雨小学风雨同舟,与孩子们朝夕相伴,几十年如一日,从不追求名和利。张主任出了主意:我来和汪老师联系,先撇开采访一事,说下个周末,我们进去看看那些孩子们,汪老师一定不会拒绝。
第二天一大早,张主任为孩子买了书包文具,我也去书店买了图书、彩笔等,约上爱好摄影的朋友延峰带上爱心包裹出发了。汽车在蜿蜒的山路行驶两个半小时后,一座移民新镇跃入眼帘。车到半山腰停了下来。我们下车步行几分钟后,云雾深处,一面红旗渐渐映入眼帘,再走近一点,顺风雨村小学校园尽收眼底:“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标语清晰地写在校门两侧的墙壁上,朗朗的读书声使校园充满勃勃生机。
正赶上第三节课,是社会课。汪老师先教学生认识国旗、国徽,并学唱国歌。接着在黑板上画出了国旗和国徽图案,让孩子们学着画,还可以根据自己想象去画,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孩子们纷纷拿出画笔学着画,汪老师手把手地指导。最后,展示孩子们的绘画:有的孩子模仿老师,直接画国旗或国徽;有的孩子,画出升国旗的场景;有的孩子,画出了汪老师教唱国歌的样子……看了孩子们的作品,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掌声,我看到汪老师的眼睛湿润了,我们也感动地鼓起了掌。
课间,几个孩子围着汪老师玩着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操场上空回荡着师生快乐的笑声,其乐融融。
面对我们,孩子们开始显得有些拘谨。当我们把包裹分给他们时,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了。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我们就坐到一块开始聊天,压根没有提采访二字,在聊天中,我把想了解汪老师的情况的问题,变成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很快,孩子们的回答充满了对汪老师的感激和敬仰之情,我也算“不劳而获”了。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新闻稿,就是给读者讲故事,讲感人的故事。所以,感人的细节和故事性,才能真正打动读者。编报过程中,我看了许多的报纸和投稿,语言再美、观点再深,如果没有打动人的故事性,就不会引起编者和读者的注意。如何让新闻出彩?那就从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开始做起吧!
晚上,回到办公室,两个小时后初稿出炉了。分四个部分:一面国旗深山飘扬;一种信念矢志不移;一份挚爱博大如山;一种幸福源自奉献,记述了他的教育故事。完成初稿后,电话约来我的好友延峰,他帮我字斟句酌的商量改稿,最后以2090字定稿,配上数张图片发往报刊网站。
2012年9月25日,《十堰日报》教育周刊头版头条发表了《一位独臂老师的坚守》一文。后来《十堰教育》、《十堰晚报》、《今日竹溪》、《湖北日报?农村新报》等报刊相继刊出。省内外数十家网站转载。见报后,《楚天都市报》、湖北电视台《垄上行》记者再次做了深度报道。
这几天,我在想,没有刻意的包装,没有任何关系人脉,这些稿件能得到新闻专家青睐的缘由何在?我的体会是,做新闻,必须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那些与生活零距离的新闻题材,用最直接、最简洁、最鲜明、最平实的表现手法反映出来,这样才会表现出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