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蒋家堰镇黑龙洞村“一村一名大学生”袁金魁
编者按: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08年开始,省委组织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我县积极响应,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就业工程”。被选聘到农村工作的多批大学生,在广阔天地里,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锻炼中成长,施展才华,奉献青春,建功立业,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报道“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工作经验,敬请读者关注。
记者李艳敏
《今日竹溪》10月18日讯:他,是省委组织部自2008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第一批学员之一,也是一个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普通基层干部。自进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心中“藏”着一个梦想。如今,当初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他就是蒋家堰镇黑龙洞村党支部副书记袁金魁。
记者来到黑龙洞村,在蔬菜大棚见到了袁金魁。虽然已是初秋,但中午的蔬菜大棚依然有些闷热。他拍拍手上的泥土,笑着说:“我这一天到晚的跟蔬菜、泥巴打交道,也讲究不起来。从翻土、播种、发芽,长成可食用蔬菜,时间久了,这棚里的一苗一土,我都有着特别的情愫。”
2010年7月,袁金魁决定在黑龙洞村成立以大棚蔬菜为主体的“竹溪县金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不久,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做大棚蔬菜产业,土地是第一要素。通过做工作,反复协商, 当年10月,袁金魁成功流转土地30亩,而此时,资金不足的问题摆在他面前。买钢管式大棚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他用竹子和木料做简易的大棚。三个月下来,蔬菜基地初见雏形。大棚建好了,所需的辅助设施一个也不能少。然而,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很快资金又紧张起来。为解决缺资金问题,袁金魁找亲朋好友多方筹措。拿着近10万元钱不盖房子竟去搞啥大棚?家人开始反对了,怎么办?“干事创业首先要获得家人的支持,那样干起来才有内力,才有底气。通过多次做工作,慢慢地家人看到我的执着,也就默认了。”袁金魁说。自决定创业以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袁金魁每天的真实写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4月中旬,经过大半年的努力,袁金魁辛勤耕耘的第一批蔬菜开始采摘,看到蔬菜源源不断地从大棚里背出来,他很激动。当即决定,以低于市场的批发价在当地出售。“我始终坚持做无公害蔬菜,不用化肥,用沼液施肥。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我最初的梦想负责。”袁金魁说。有了销售渠道和市场,仅半年时间,收入竟突破6万元。
谈及下一步发展,袁金魁表示,今年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发展450亩蔬菜大棚(土地已经流转),把现有的竹木结构大棚更换为封闭性能较好的钢架大棚。到那时,将带动260户农户增收、解决50个富余劳力就业。
眼下,袁金魁为圆自己心中的那个梦,仍以不懈奋进的精神,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