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到郧西马安中学学习体会

时间:2013-09-29 09:02:18      字体:  打印  播放
带走思想与智慧,留下感动与反思
——到郧西马安中学学习体会
蒋家堰镇中心学校中心学校王正华
蒋家堰镇中心学校于2013922日,组织5名老师到郧西马安中学听课学习。马安中学被誉为生长在郧西的“杜郎口”。22日早上7点从学校出发,晚上5点才到达距郧西县城西北方向50公里的深山里的马安镇。下车后才发现这里也是一个经济萧条,交通闭塞的山区小镇。街道狭窄,门店稀少,商旅冷落,住宿条件差。
学校,傍山面河,河水从校门口缓缓流过,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教学楼、教师办公楼、学校大门、学生食堂依次占据呈长方形有序排列。教学设施一览无余。这就是被众多来访者称为“郧西的杜郎口”的马安中学。
23日清晨7点半,我们进入校园,这里的老师们有的在指导学生做卫生,操场扫的干干净净。有的在招呼学生整理寝室,寝室都是标准的“十个一”(宿舍内物品摆放达到床单、盖被、枕套、饭钵、牙具、水杯、毛巾、脸盆、鞋子、箱包一条线)。
行走在马安中学的校园里,不时有路过的学生都会停下来,一边向我们敬礼一边满脸阳光地喊道“老师好”。下课时,从各个教室传出的“老师,您辛苦了”的声音响彻校园。我们去的那天星期一,正好遇到升旗仪式,学生出场队列整齐、动作标准,歌声嘹亮,让我们恍如置身军营。
步人教室:各个班级都形成了自己的班级文化,与自主课堂相适应的,有“班级信息栏”“名师寄语栏”“五星评比栏”“才艺比拼栏”“风采展示栏”等,内容以激励学生进步、激发学生向上为目的,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一月一更新。寝室文化彰显个性特点,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变得更加快乐与和谐。
课堂上:一只只抢答摆动的手犹如摇曳着的一片小树林,教室四周墙壁上悬挂的小黑板前人头攒动,到讲台上解答、展示的学生一拨一拨,小组间讨论声、争论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课堂上,没有看见一个学生睡觉、“不务正业”,学生们都精神抖擞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农村学校的课堂如此生机盎然,马安中学名不虚传。
我上午听了三节课,第一节是九(3)班蒋进老师的数学课。课堂上:学生按预习要求自学或讨论。上课时先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从中发现问题,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点拨引导。课后,科任教师收回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案,检查他们的完成情况。课堂流程简洁而充实。小组学习有带头人,都是兵教兵,教师只是一个巡回在各组里的辅导者,建议者,解疑者。交流展示时,学生举手多如小树林。学生答问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思路流畅。让我大为惊奇,这是九年级的学生吗?超过我的想象。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数学课堂绝不是“小组合作+教学案”那么简单。它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学习运用、学会表达。
第二节课我听了八年级(3)班的一节数学课,基本课型都是“小组合作+教学案”。教师一直都在组织学习活动的形式,有时还要询问学生该如何组织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课堂上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展示和交流有什么新动态,
课间我特意到九年级组采访了他们的蹲组领导蒋进书记,并向蒋进老师学习了马安中学的基本课堂模式和编写教学案的模式。咨询了他们对于作业训练的具体做法。临走时我记下了蒋进老师的工作座右铭:在教改路途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有比金子更珍贵的执着。——郧西县马安中学 蒋进
我学习了马安“139”班级动态管理模式:全班推选1位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副班主任,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然后按好、中、差搭配,把全班划分成3个小班,每班推选1名班长,并由各个小班选举产生一套班委会,再将各班学生按成绩好、中、差进行平均分组,一般46人一组,每小班3个组,全班共分成9个小组。让优生带动差生,从而促进学生成绩整体提高。班级管理中,一是采用班级小班轮流值周制。二是实行班级事务包联制。三是采取“兵教兵”“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实现了“人人在管人、人人都在学”。
郧西马安教学模式发源于“杜郎口”,成长在马安,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嫁接于本土气息文化的基础上,开出奇葩。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管理为核心,改革班级管理方式;以学生自主实践为核心,改革学校德育方式。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改革,由此形成了马安自主教育模式。
两天学习结束了,我却意犹未尽。这是一个在艰苦环境中探索教育改革的样本。环境没有成为拒绝改革的借口,艰苦没有削减推进改革的激情。郧西马安的教学 模式使我收获意外的惊喜:“小组合作+教学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凝聚力;“五步备课+集思广益”,把创新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创造力;“有事大家议+多彩的活动”,把民主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吸引力。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