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竹溪县新洲乡烂泥湾村教学点教师吴作堂
通讯员徐俊 李思忠 付延峰
9月21日,在通往竹溪县新洲乡烂泥湾村教学点的山道上,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挑着两箩筐的牛奶,小心翼翼地行走着。汗水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流,红红的脸膛上挂着微笑。
“快开学了,今天一大早赶到马家河中学,把娃娃们要吃的营养餐挑回学校。”山路难行,他不时腾出手来擦拭脸上的汗水,憨憨的笑容里难掩疲惫。
他叫吴作堂,是烂泥湾村教学点惟一的教师。36年来,他先后在长福、王家沟、百仗山和烂泥湾教学点从教,为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一根扁担,挑起孩子的希望
“开学前,要去中学挑书,开学后,每个星期要给娃娃们挑营养餐。”吴作堂说,2012年3月,竹溪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全乡学生的营养餐集中运送到马家河中学。教学点没有办公经费,运一次营养餐需要40元钱,再加上担心营养餐放久了会过期变质,他每周要到马家河中学一次,帮学生们把营养餐挑回教学点。
他把家里的扁担和箩筐带到学校,每个星期天都早早起床赶到学校,挑起箩筐去领营养餐。从教学点到马家河中学有10公里通村公路,步行来回一趟要4个小时。他每次都从便道往返,可以节省1个小时。去年腊月的一个星期天,路上很多地方结冰,非常难行。他一不留神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在地上,不一会儿右小腿就肿了。他尝试着站起来,但腿怎么也不听使唤,只得掏出手机给学校附近的村民打电话。村民们闻讯赶来,把他和营养餐抬上了三轮车。这是吴作堂第一次破例,用车运输营养餐。
“吴老师的双肩、扁担和箩筐,就是学生们的‘营养’运输线”。”烂泥湾村党支部书记翁定奇感慨地说。
爱心铺路,呵护孩子的安全
1995年,他在长福教学点任教。6月的一天,刚开始上下午最后一节课,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突降暴雨。放学后,家长们陆续赶到学校,把自己的孩子接回家。看到别的孩子都被大人接走了,一个男孩急得“哇哇”大哭起来。他一边安慰这个男孩,一边说:“别急,老师送你回家”。他把雨衣批在小男孩身上,背着他,冒着倾盆的大雨,踏着泥泞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两个小时后,小男孩安全到家。当天晚上,他却发起了高烧。
今年春季开学,村民郑自勤把孙女郑安莉、郑安娜送到学校读书。一天,吴作堂正在上课,这俩孩子悄悄溜出了教室,跑出了学校。几分钟后,他发现少了俩孩子,连忙请学校附近的村民照看教室里的孩子,然后急匆匆地沿着山路去追赶。两个孩子看见老师追来了,跑得更欢。他气喘吁吁地追着,身体突然滑到,顺着山路直往下滚。两个孩子吓得站着不动了,他顾不得身上的伤痛,赶上前把年龄小点的郑安娜背在肩上,手里紧紧握住郑安莉的手,把她们送到家。
郑自勤发现吴作堂神色不对,赶紧帮他掀起衣服检查,只见腰部划出了好几条长长的口子,渗出了血丝。郑自勤感动极了,他流着泪说:“郑老师,您对学生这么好,真让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惭愧!”
垫付学费,圆了孩子上学梦
1997年至2000年,吴作堂在王家沟教学点工作。从家里到教学点,要走10几公里山路。每个星期天下午,他背着一周的粮食和蔬菜赶到学校,自己在学校生火做饭。
王家沟村很穷,很多孩子都交不起学费。为了让学生“一个都不少”,吴作堂就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垫付学费。那时候,他每个月工资不到400元。仅1999年春季,他就为学生垫付学费700多元。但到了5月,还有几个孩子学费没交,他心里非常着急。正是收割菜籽的时候,他找到附近的农户,给别人割菜籽挣钱帮学生交学费。周末,他没有回家,拿着镰刀下地收割菜籽。汗水流到眼睛里,他一不小心割破了左手,鲜血直流。直到现在,他的左手一根手指活动还不方便。
为方便教学,他每年都要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钱订阅教辅资料。20多年来,他坚持订阅《小学教学参考》等教辅杂志,每天坚持自学,30多本自学笔记,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记录着他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挚爱。
新洲乡中心学校校长田先明介绍说:“这么多年,吴老师一门心思的扑在教学上,没有时间照顾经营家庭,他们家是全村最穷的人家之一”。
烂泥湾村地处偏僻、条件艰苦,30多年来,这里的老师一个一个离开,只剩下吴作堂在这里坚守。再过两年,他就要退休了。村民们担心,孩子们以后读书怎么办?他说:“只要孩子需要,我一定会留下。”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