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飞来比翼鸟
——记竹溪县新洲乡中心学校资教老师郑建彬、赵红侠夫妇
记者子墨通迅员徐俊付延峰
“一、二、一……”,洪亮的口号声打破了校园的寂静。9月23日,操场上,郑建彬在带着学生开始晨炼;“早晨,从山坡上,从平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三年级的教室里,他的妻子带领着学生在诵读新学期的一篇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6年来,在竹溪县新洲乡中心学校,上课的时候,这样的场景每天上演。
6年前,为实现儿时的梦想,郑建彬毅然远离父母,远离家乡,携女友赵红侠一起来到湖北最偏远的竹溪县新洲中学资教,在他们看来,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生活是那么地踏实。
战胜病魔,比翼鸟大山资教
郑建彬1983年9月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儿时,他在村里的小学读书,亲自经历了农村孩子上学的艰辛,见证了农村教育的落后,于是,从小便立志一定要做一名山区的教师。
赵红侠高中时与郑建彬是同学。在郑建彬的眼里,柔弱娇小的赵红侠脸色一直很苍白,经常在学校里服药,但性格非常温和,学习成绩非常出色。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相互帮助和鼓励,高中毕业他们都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大学期间,当郑建彬满怀激情地向赵红侠表达爱意时,收到的却是赵红侠的一封婉拒的信,她在信里告诉郑建彬,自己初中时被查出患有早期白血病,经过全力治疗,虽然已经渡过了危险期,但这种病对身体影响大,并且有复发的可能性,因为希望郑建彬幸福,所以,她不想拖累他。
看到赵红侠的信,郑建彬的心里充满了敬佩和感动,他没想到那么柔弱坚强的赵红侠原来内心却是那么的苦,承受了那么多病痛的折磨。他坚定地告诉赵红侠:“无论未来路有多么艰辛和曲折,这辈子,就让我来照顾你吧!”两个年轻人就这样走到一起,成为一对幸福的恋人。幸运的是,赵红侠的身体逐渐好起来。大学毕业时,郑建彬告诉赵红侠自己要去当一名资教老师,希望她同行,赵红侠毫不犹豫地便答应报名了。
听说女儿准备去外省偏远的山区工作,赵红侠父母的心纠结不止:女儿曾经生过重病,身体在那儿能吃得消吗?虽然父母强烈反对,可是对生命有着别样的体验赵红侠还是说服了他们。
2007年7月,这对比翼鸟不远千里,从山东来到湖北竹溪县成了一名资教教师。两年后,在同事们的祝福声中,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小家。
只要努力,总会达到最好
新洲乡是一个偏远乡镇,潘口电站建成后,成为一个移民新镇,但多年来,由于教育条件、经济条件限制,山里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多数外出打工。
2009年9月刚开学,郑建彬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在班上召开了第一次班会后,他收到一张纸条:“老师,我家庭条件不好,不敢和别人说话,怕他们不理我,我该怎么办?”于是他找到这个胆小、内向的小男孩——杜定权,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帮助他树立信心,让他试着和他人交流,并让他担任小组长职务。周末,经常给他买些生活用品送去,慢慢地,杜定权变得开朗、善谈,会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和关心同学,成了一个快乐地阳光男孩。
杨海是从外地转来的学生,上课迟到、睡觉,说脏话,不做作业。由于成绩差,爱捣蛋,是全校闻名的“问题大王”。通过观察,郑建彬发现他特别爱看小说,而且记忆力很好,和同学们说话时,反映特别快。于是,郑建彬关注他的特长,在班上举行“背诵比赛”,时时鼓励他、表扬他,培养他学习的兴趣,转变他的学习态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杨海一次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竹溪县“心灵之光”演讲比赛中获奖,中考时,以优良的成绩顺利考入竹溪一中。
郑建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寒冷的冬天,他坚持和学生一起晨练、一起晨读、一起参加卫生大扫除;三伏天,他尽可能和学生在一起,和他们交谈,为他们辅导学习,希望学生被自己所讲的知识吸引,忘掉炎热。他经常告诫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看到教室灯、饮水机、门窗没关,厕所水龙头没拧好,他都会主动关上。他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他们爱自己的同学,爱自己的亲人。
至今,许多学生都一直和他们保持联系,都亲切的称他们为大哥、大姐。一位远在深圳如今已走上管理岗位的学生,在给郑建彬打电话时,充满感激地说,老师,没有您当初的鼓励和教育,就没有现在的我!
心在这里,所以才会扎根
郑建彬的父亲忙时种地,闲时开三轮车跑出租,帮别人搬运货物,母亲身体不好,常年服药治病,家里的条件非常艰苦。一个当老板的同学多次给他打电话:“待在穷山沟,一个月才一千多元钱,图个啥?你跟着我干,一个月给你5千。”但郑建彬婉言谢绝了。6年来,有多次走出大山的机会,因为割舍不掉对学生的爱,他始终没有出山。他说:“比起繁华的大城市,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们。”
由于水土不服加上身体虚弱,赵红侠一直不习惯学校的伙食。学校里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加上地处偏僻,没法买菜自己做饭,每次吃不下东西,她便吃泡面,实在吃不下了,就饿着。后来,知道她爱吃白面馒头,家在城里的老师每次回城都会给她带回一大包白面馒头,这就是她一星期的口粮。为了不让同事担心自己,赵红侠从没提及自己过去的身体情况。郑建彬担心她的身体,也只能在周末的时候,为她做几顿家乡的饭菜。有好几次,赵红侠晕倒在讲台上,学生来找郑建彬,当抱着昏迷的妻子回寝室时,他的心里充满了自责,也曾有过片刻的犹豫,可是,当赵红侠醒来时,他们俩又互相鼓励,为了这里的孩子,一定要坚持下来。
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等节假日,同事们在家享受假期时,他们总是无偿担负起学校的假期值班工作,两人一起巡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护卫学校的安全。
离家千里,每年只能在寒暑假回家,他们只好把对亲人的思念寄托在长长的电话线上。每次和家里通电话,赵红侠总会泪流满面,一走进教室,她又会满面笑容。
而作为男儿的郑建彬虽然心里充满愧疚,却故作坚强,其实,他又何尝不牵挂那两鬓斑白而又体弱多病的母亲啊。可他们不能!因为,他们明白,这里的孩子更需要他们。
三年资教期满,面对条件艰苦的新洲中学,大多数资教生都选择了回家或者继续升造。家里的父母也一次次地打电话希望他们回去,可是,放不下孩子们,他们又一次选择了坚守。2012年,夫妻俩参加湖北省农村新机制教师考试,双双通过,在填报志愿时,他们放弃了去好学校工作的机会,再一次填报了新洲中学。为更好的提升业务能力,他们还商量,30岁以前不生养孩子。
“我工作着,快乐着。纵然岁月消逝了我的青春,但我依然无悔!”在郑建彬和赵红侠的工作誓言中,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扎根山区教育、奉献青春的激情和力量!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