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天翔茧丝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彩霞创业记
记者杜香平
编者按:为促进全民创业、推动绿色崛起,县委宣传部、县人社局、县委机关杂志社、县广播电视台联合组织开展“聚焦创业‘民星’”新闻采访活动,旨在挖掘回归创业草根典型创业故事,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本刊《聚焦创业‘民星’》专栏今日推出《银茧长丝连万家》,敬请垂注。
《今日竹溪》9月23日讯:30多年前,我县种桑养蚕业由于没有自己的加工企业,发展受到了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蚕业在我县几近消失。
30年后,我县种桑养蚕业再度兴起,并成为富民的绿色经济,这源于一家企业的兴起和带动。
日前,记者采访了企业创始人——十堰天翔茧丝生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彩霞。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天翔公司从2008年注册成立到现在,短短的5年时间,固定资产已达到8000多万元,固定员工已超过200人。2012年就实现产值1.2亿元,今年上半年已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公司先后荣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县级科技创新企业、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获得湖北省首家500万米丝绸项目发展特等奖。姚彩霞本人被评为十堰市首届“十大女杰”。
随着采访的深入,姚彩霞慢慢地道出了她的创业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学毕业后,因参加招工受挫,姚彩霞暗暗发誓要做一名“有出息”的人
姚彩霞出生在水坪镇纪家山村一个农民的家庭,中学毕业后,她与同龄人一样,向往有一个按月领工资的固定工作。但在那个年代受“商品粮户口”的限制,每次招工,她都被拒之门外。她就下定决心另谋出路,做一个“有出息”的人。
思路决定出路。有了这个想法,姚彩霞一边帮助父母打理农活,一边关注着市场的变化,尝试着做一些跳出“农门”的生意。
有准备就会机会。结婚第二年,姚彩霞从一处正在新修的公路中敏锐察觉到,公路建设材料吃紧,材料不能及时运送到位。姚彩霞又到其它建设工地了解情况,结论是一样的,常常因材料运输紧张而延误了工期。姚彩霞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立即与丈夫商量买车跑运输,为工地送材料。发展到一年后,她又购买了2台新车,同时请来了解6辆车组成了一个运输车队。
有一天,一位在原县武陵果酒厂上班的朋友告诉她,生产果酒所需的杨桃(猕猴桃)原材料紧缺。姚彩霞便迅速组织人手到我县南部山区收购野生杨桃,得到了以前没有过的收益。
有了这次经历,姚彩霞开始实施自己的一业带多业发展道路。开始把眼光放在了工程承包上。几年来,她和丈夫先后在本县及邻近的竹山县官渡镇(现上庸镇)、柳林乡、得胜镇,陕西省的白河县,重庆的巫溪县等地跑过运输,承包过工程。
在国家实施农网改造时,姚彩霞与一位湖南同行合作生产水泥杆,产品合格率高达98%以上,一次性通过了供电部门的验收,并拿到了1.8万根水泥杆订单。
考察项目时,姚彩霞想起了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的年轻母亲,她决定要找一个能解决女性就业的项目
姚彩霞因运输和工程业务关系,进出餐馆的次数也多了起来,便有了开餐馆的想法。2006年,当时她家的楼房正好完工,除了自家居住外,还有闲置的空房,就把一楼和二楼装修成了餐馆,全身心的经营起了餐馆。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姚彩霞把全部精力花在餐馆经营上时,一位朋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提醒她。朋友说,干事业就得有自己的实业,有了自己的实业,才能保证自己的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朋友的话让姚彩霞陷入了沉思,尤其是“实业”二字,时时在耳边响起。
多年来的商海打拼和通过自学已取得大专文凭的姚彩霞,有着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她对记者说,她每天有两件事必须要做,一是每天的新闻要看,了解国家大事和身边发生的事;二是在睡觉前要思考企业发展的问题。
“想什么来什么。”姚彩霞笑着对记者说。就在她思考着办“实业”的时候,有一天几位就餐的客人谈起了县工业园区有家彩印厂要转让的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她便去察看那个要转让的彩印厂。几次的实地察看,姚彩霞觉得这是一个办企业的好地方。2007年,在工业园管委会的协调下,姚彩霞盘下了彩印厂。
场地有了,接着就是上项目的事。姚彩为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上北京、下广州、去武汉……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论证,又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被否定。
就在她为项目着急的时候,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她,邻近的陕西省平利县有一家蚕丝公司发展的不错。姚彩霞当即就到平利县考察。考察中,姚彩霞完全被车间里那一个个身着白色工作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女职工吸引住了……
回来后,姚彩霞立即赶到了浙江。浙江之行,让她完全决定了上蚕丝加工项目。
姚彩霞告诉记者,当时上这个项目有三个理由,一是竹溪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适合种桑养蚕;二是种桑养蚕是竹溪的一个传统产业,农民有种桑养蚕的经验和习惯,有了加工企业,蚕农生产出来的蚕茧就不愁销路;三是企业能带动女性在家门口就业,就能把大批外出打工的年轻母亲们留下来照顾家庭。
2008年6月,姚彩霞注册成立了十堰天翔茧丝生化有限公司。2009年,设计为6条生产线的厂房完工,三组国内最先进的华龙2000型自动缫丝生产线、SL228/160型为主的提花丝绸机等全部安装调试完毕。2010年,公司正式投入生产。
姚彩霞说,我的公司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农”字企业就得与农民打交道,只有与农民打交道才有活力
人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公司注册成立时,姚彩霞就开始抓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高薪从外地聘请了两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产品生产的技术和质量把关。二是新招收的工人,必须进行岗前培训。首批进厂的100名女工就是在平利蚕丝加工厂带薪学习后才上岗的。
工人的熟练生产技术,专业技术人员严格生产把关,让首批进入市场的产品就获得了较好的声誉。在这声誉的背后,姚彩霞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公司要发展,必须创品牌、走科技兴企之路。
姚彩霞先后与陕西理工学院、苏州丝绸学院、湖北理工大学,青海丝绸进出口公司、山东泰安工业废水生化有限公司等知名学院和企业建立了产业开发协作关系,聘请了四川南充茧丝绸技术工程师张成兴、北京五州恒通国际质量管理博士林银炉等多名专家为顾问,在公司里建立了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科研团队。2010年,公司科研团队获得两项发明专利,产品也迅速进入浙江、上海等地市场。
2011年,公司又有了新的突破,5月,蚕丝被项目正式上马;同年12月,与四川东方丝绸厂合作,引进500万织绸新项目。蚕丝被和丝绸两大新项目拉长了蚕丝的产业链,也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科技含量,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就业岗位。
姚彩霞对记者说,天翔茧丝生化公司是一个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农”字企业。“农”字企业就得与农民打交道,只有与农民打交道才有活力。
记者在采访中,正好遇上丰溪镇党委书记熊涛到公司洽谈建立桑蚕收购站的事。熊涛介绍说,2010年,天翔茧丝生化公司与丰溪镇签订了桑蚕养殖合同。按合同约定,公司无偿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蚕农养殖的蚕茧公司负责全部回收。
据介绍,天翔茧丝生化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着手抓好了桑蚕基地的建设,几年来,先后培育了桑蚕基地50000余亩,惠及蚕农20000余人,吸纳了60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种桑养蚕,促成1400余户留守家庭团聚,使留守家庭中老有所养、少有所依。
谈及未来的发展,姚彩霞说,开发新产品,增大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同时开办分公司,走连锁经营之路,早日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