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竹溪民俗博物馆创办人胡杨学
编者按:为促进全民创业、推动绿色崛起,县委宣传部、县人社局、县委机关杂志社、县广播电视台联合组织开展“聚焦创业‘民星’”新闻采访活动,旨在挖掘回归创业草根典型创业故事,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本刊自今日起推出《聚焦创业‘民星’》专栏,陆续刊发我县回归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报道,敬请垂注。
通讯员郭元江
《今日竹溪》9月11日讯: 金秋九月,正处竹房城镇带的水坪镇大石门片区秋意渐浓,我们穿过排排杨柳树、遁着潺潺流水声,走进刚刚开放的竹溪民俗博物馆,走近它的创办人胡杨学,近距离聆听一个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归创业的感人故事,真切地感受——
一位农民的“致富梦”
1990年,生于汇湾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胡杨学,才十八岁。刚刚初中毕业的他,因为兄弟众多、家庭困难,而不得不放弃上学求知的念头。不肯认命、不怕吃苦的他,毅然扛起行囊,加入“打工潮”,开始孕育改变人生的梦想。
第一站来到河南郑州,身无所长的胡杨学,只能凭着一身力气和一股干劲,跟着老乡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小工,每天管吃住能拿到4.2元钱,但是工作时间却在10个小时以上。即便如此,他也没有退却,因为他有自己的梦想。
1991年,胡杨学听说煤矿工资高,又“转站”山西大同,成为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每天挥锹扬镐、拉煤推车,辛苦却很快乐,因为每天能收入10元钱,一个月就拿到了300多元。这对于当时的一个农村家庭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对于不满二十岁的胡杨学,则更加坚定了靠勤劳致富、用双手改变人生的信念。
踏实肯干、为人忠厚,这些品质逐渐使胡杨学得到了煤矿老板的赏识,开始让他带班,紧接着把整个矿井交给他管理。正是这样,为他后来成为一名矿老板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良好的人脉关系。
1994年,胡杨学开始与人合股承包矿井,虽然只是一、两个工作面的“地盘”,却让他由一名打工仔转向了承包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再后来,胡杨学有了自己的矿井,成为真正意义的“矿老板”。
到2009年,胡杨学的矿井已容纳近三百人,这些工人全部来自十堰周边县市,都是被胡杨学诚信、重情、守义的人品凝聚到一起,共同圆一个“致富梦”。当他们年收入达到10万元、甚至20万元,阔步前进在脱贫致富道路上时,胡杨学的个人资产已达到了2000多万元。从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变成身家不菲的大老板,胡杨学的人生达到了第一个巅峰。也是在这一年,国家决定对煤矿资源进行整合,全面整顿私挖乱采和非法经营,结束了胡杨学的“矿老板”生涯,并将他推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了——
一个商人的“文化梦”
2010年10月,已举家迁往十堰市区居住的胡杨学回到家乡。家乡变化让胡杨学惊叹不已,却对未来一筹莫展。他决定休息一段时间,重新了解家乡的一切,再次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朋友们都热心的帮他出主意、提建议,同行让他继续干煤矿,朋友建议他开发房地产,邻县一个乡镇还主动派出领导邀约他投资建宾馆,并且给出了提供土地、免收费用的优越条件。种种声音都没有让他作出最后决定,因为他始终有一种情愫:要把资金投到竹溪,那是他魂牵梦系的家乡,也是他重启梦想的地方。
有一个热爱民间收藏的竹溪朋友了解到胡杨学有这个想法后,极力建议他涉足古文物收藏和文化产业。对于胡杨学来说,这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也是一个从未接触的领域。他动心了,决定先了解了解。于是,在朋友的带领下,胡杨学几度前住全国各地古玩市场摸底考察、取经学习。当他看到毗邻竹溪的竹山县竟然有三个民俗博物馆时,并且都是民间投资,他震惊了:与竹山仅一县之隔,地域相近、民风无异、文化同根,为什么竹溪竟然连一家民俗博物馆都没有?是竹溪民间没有可收藏的古文物还是没有人愿意投资这个行当?
在文化界人士的鼓励下,胡杨学终于下定决心:用自己的钱建一所竹溪人自己的民俗博物馆,用竹溪民间的文物和古玩向世人代言一个地方的社会进步与文化变迁,通过让人们领略竹溪民俗文化的厚重、博大、精深,唤起社会对民俗文化的重视。
胡杨学先是深入全县各乡镇考察馆址,主动与各地领导接洽,同时与文化界、艺术界、收藏界密切沟通,最后拍板,将民俗博物馆建在水坪镇大石门村。这里地处竹溪东大门,交通便利,305省道穿境而过,谷竹高速连接省市,城市公交通达城乡;文化浓郁,大石门、周三老爷庙、白云剑迹、文笔晴岚等历史景观并称竹溪古八景,境内还有丰富的奇石、古堡、佛教、古盐道、珍贵树木等旅游资源。特别是该村被列为重点打造以“贡文化”为主的城镇带生态旅游新村,为民俗博物馆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对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加快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整合提升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胡杨学一门心思投入到民俗博物馆的创建中。他花钱从外地请来设计专家实地勘察,拿出了建设方案。他在通过论证和预算后,从个人帐户中一次提取1200万元作为建设资金,2013年3月正式动工兴建。根据规划,民俗博物馆占地6000平方米,将以实物、拓印、体验、表演等形式分区域展示以古庸文化为主的竹溪地域文化,包括移民(流民)文化、茶经文化、佛教文化、寨堡文化、盐道文化;由于地理条件先天决定的秦巴山地文化,包括民风民俗、岁时节令、民间文艺、采集和农耕方式、民间工艺;以“贡米、贡茶、贡(皇)木”为主的竹溪贡品文化和以酸辣闻名的竹溪饮食文化等。与民俗博物馆同时开工的的还有民俗餐厅、旅游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名为“古月山庄”,建成后不仅是一家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渡假养生的民俗山庄,更是展示竹溪地域文化与民风民俗的对外“窗口”。
在民俗博物馆,胡杨学带着我们参观了各类展品,只见展厅分区陈列了各类古玩、文物、藏品和器具,既有清末明初的东阳木雕“千工床”、清代嘉庆年间的青花瓷凳、光绪年间的耳花瓶、宋朝的象牙筷等古文物,也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冲锋号、照相机、电台发报机、电话、望远镜、钢盔、战刀等实物,还有近代的缝纫机、石磨、灯盏、木制提蓝等器具。一道由光绪帝亲自撰写、奖赏功臣、诰命天下的“五彩圣旨”堪称不朽、价重千金。胡杨学自豪地说,这不光是稀有国宝,更是作为他的“镇馆之宝”,摆放在醒目位置,供人观赏。他介绍,由他收集并专区陈列的“毛主席去延安”画像、毛主席头像、竹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红色文物,已被确定为全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将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和群众开放,用于缅怀革命先烈、教育激励后人。目前,该馆已征集到反映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民俗的古玩珍品、民间藏品和手工艺品等实物、书画近万余件,首批陈列5000多件。
胡杨学的善举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人们闻讯赶来参观,除了要亲睹那些只有在民间传闻和影视作品中才知道的民间藏品与稀有文物外,更想一睹传奇主角胡杨学的风采。竹溪县委副书记、县长余世明对他更是赞赏有加,勉励他坚定信心,把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做实、做大、做长远。在与我们的交谈中,胡杨学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
一个老板的“发展梦”
胡杨学说,他生在农村、长在乡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闭塞的家乡环境、落后的生活观念还有困苦的家庭条件,把他逼上了打工之路,也成就了他的创业之路,却不曾想人到中年又重新回到故乡开始他的文化之旅。
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未了的心愿:绝不让无法上学、缺少文化的遗憾在下一代重演,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父老做一点实事。他要把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民间宝藏挖掘出来,通过民俗博物馆把竹溪的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建设家乡、振兴文化、壮大产业的行列中来,这或将成为他的又一个梦想。
采访期间,我们了解到,胡杨学为了民俗博物馆的开张,整整两个月没有回家,一名服务员印证了这一说法,她说,几次打扫房间,都看到胡总累了睡倒在餐厅沙发上。
中国人的梦想是富强梦,而胡杨学的梦想是一个与文化有关的“发展梦”,这是一种梦想的延展、一种力量的传递和一种责任的彰显,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民俗博物馆,我们不禁要问:胡杨学“梦想成真”的日子还会遥远吗?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