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教育惠民生
——我县推进教育发展纪略
徐俊李思忠陈龙兵
近日,水坪镇、蒋家堰镇等乡镇中心幼儿园相继开园;兵营乡教师汪远海荣获湖北省首届“楚天园丁奖”;《十堰日报》等多家媒体聚焦“竹溪最美乡村教师”汪远海、吕祥华、吴作堂等典型事迹……金秋时节,竹溪教育硕果满园。笔者在灵山秀水中深入采访,聆听到我县教育事业在奋进之路上实现均衡发展的铿锵足音。
近日,水坪镇、蒋家堰镇等乡镇中心幼儿园相继开园;兵营乡教师汪远海荣获湖北省首届“楚天园丁奖”;《十堰日报》等多家媒体聚焦“竹溪最美乡村教师”汪远海、吕祥华、吴作堂等典型事迹……金秋时节,竹溪教育硕果满园。笔者在灵山秀水中深入采访,聆听到我县教育事业在奋进之路上实现均衡发展的铿锵足音。
重教兴学,优化教育环境
我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属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但我县始终把教育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基础性工程来抓,坚持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全民办教育,谱写了一曲曲重教兴学的华美乐章。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一直以来,省、市各级领导倾情关注竹溪教育,县“四家”领导经常走进学校深入调研,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大力支持教育发展,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每年县政府“十件实事”,至少有两件关乎教育。
“教育是加快发展的软资源,应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财政再穷不能穷教育,经济条件再落后,办学条件不能落后,我们要把最好的资源给孩子。”县委书记余春存的话掷地有声。
我县在发展教育中坚持“三个定期”和“三个优先”: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集中研究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力度和扶持强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期到中小学调研,定期看望、慰问教职员工,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悉心听取教学一线的呼声;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议事时,优先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决策时,优先解决教育难题;督察时,优先跟踪督办兴教措施的落实情况。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开展几次专题研讨,现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县人大、县政协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研究、审议教育工作,在全县形成了领导重教、社会兴教、家长支教、教师乐教的良好局面。
统筹城乡,提升办学水平
优化学校布局。全县对照中小学办学基本标准,超前一次性规划到位。计划投入资金3亿元,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由现在的162所调整到157所,并对15所初中、40所完小进行改扩建,使之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加大教育投入。县财政确保政策规定的“转移支付”和“两费一金”投入到位。建立教育投入长效机制,国家和省里要求的配套资金,县级按实际配套,纳入年度预算。每年从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再安排部分资金,解决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和专用室的建设。2012年财政对教育总投入达41342万元,财政教育支出35457万元,比上年度增长83.66%,占全县公共财政支出的11.53%,大大超出省定目标。与此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2012年各类项目资金累计达14950万元,今年又上争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三个项目,目前到位资金4160万元。
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积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全县义务教育学校30000余名学生享受到免费营养餐。新增蔬菜基地407亩,新建伙房3934平方米、食堂4616平方米,争取国家关工委“春苗营养厨房”项目100余万元。全县师生乘车难、饮水难、吃菜难、就餐难、如厕难等“五难”问题基本解决。在省市召开的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会上,我县先后被省市授予“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先进县”称号。
积极探索,促进均衡发展
“抓好城区学校规模化、农村学校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学质量一体化,全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让城乡孩子上好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县长余世明在谈到推进竹溪教育均衡发展时如是说。
推进城区学校规模化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城南扩建县实验中学,扩大办学规模,将占地35亩的县体育场交县实验中学托管用于办学。在城北,将53亩土地无偿划拨教育,规划建设一所标准化学校,该项目规划总投资4600万元,目前新学校建设正有序推进,明年春季即可招生。这些举措将有效化解城区学生“上学难”和“大班额”问题。
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近几年,全县争取到位资金2.5亿元,消除危房12.4万平方米,新建和改建校舍17.1万平方米。校安工程、教师周转宿舍、幼儿园建设、希望小学援建、营养食堂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六大工程”同步实施,大大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同时,总投资2000万元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设备购置)项目”顺利实施并投入使用,使全县教育装备迈上了新台阶。
推进学校管理规范化建设。建立教育科学发展机制,先后出台了《竹溪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工作的决定》、《竹溪县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明确了未来几年竹溪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创新教育管理机制,继续推行“五三”管理,同时出台“两个办法”(即《中小学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校长管理暂行办法》,坚持以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构建“学创”活动长效机制,认真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 争创教育新业绩”活动,将“学创”活动与创先争优、作风建设、行风建设、平安创建等教育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探索新路子,推动教育健康发展。
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全县建立教师引进优化机制,先后引进532名大学生来竹溪资教,去年和今年又抢抓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新机制机遇,择优招录289名本科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优先保证了薄弱学校的师资配置;建立教师培训提高机制,按照“集中培训抓骨干、网络培训抓全员、校本培训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今年以来,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联动,累计培训教师3400人次。扎实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建立教师轮岗交流机制,选派城区教师分期分批到农村学校支教,近年来还选拔推荐58名校长和300名骨干教师到外地参加挂职培训和跟岗学习,先后接受十堰城区43名教师来我县支教;建立教师典型引领机制,组织开展“师德标兵”、“道德模范”、“最美乡村教师”等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引领教师崇尚师德,爱岗敬业;建立教师激励关爱机制,对南部山区的农村学校教师,在落实农村教师津贴、交通补贴的基础上,实行优先评聘职称,优先选拔到教育管理干部岗位,优先分配教师周转房等“八个优先”政策,激励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
推进教学质量一体化建设。坚持创新德育传递正能量。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三教活动”,结合“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开设“道德讲堂”,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以“学生讲品德、老师讲师德、干部讲政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活动。评选表彰“十大美德少年”和“十大道德模范之家”,通过典型引领,榜样示范,为全县中小学生及其家庭树立了文明标杆。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促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推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13年高考,全县1472人参考,上线率98.87%,其中一本录取119人,比上年增加52人,增幅达77.6%。
“在各级各方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力争实现地不分南北、家不分贫富、学不分高低,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同等优质教育的良好局面。”县教育局局长郑传宝对竹溪教育的未来满怀信心。
众志成城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群策群力 创办人民满意教育
一年来,竹溪教育承载着各级各方的关爱与支持,高举爱心与责任大旗,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
推进项目工程建设,办学条件实现大改善。去年全县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累计达14950万元,今年争取到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三个项目资金4160万元,诸多项目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学校建设的标准化。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30000余名学生享受营养餐。新增学生蔬菜基地407亩,学校蔬菜自给率达70%以上,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膳食营养。
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教师队伍实现大稳定。探索建立关于教育人事、财务、教师教育、教育行风和校长考核管理的“五三”模式,得到省市推介。坚持以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出台了“两个办法”(即《中小学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校长管理暂行办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幸福指数,系统上下团结进取,和谐稳定。
深化“三教”活动,德育工作实现大突破。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国学大讲堂”“大家唱大家跳”以及“三德教育”活动,举行了竹溪首届美德少年颁奖仪式,形成系列成果:诵读篇《书香校园》、比访篇《阳光路上》、讲学篇《走进国学》和道德篇《德育纵横》。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实现大提高。高考实现新突破,全县1472人参考,上线率98.87%,其中一本录取119人,比上年增加52人,增幅达77.6%。中考成绩稳中有升,十堰城区三所省级示范高中在我县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为542.3分,划线人数174人;县一中录取分数线510.8分,高于临近县市。
强化学校安全工作,校园内外实现大和谐。时时把师生安全放在首位,牢牢守住学校安全底线。通过健全机制、落实责任、综合治理等多种途径加强安全管理。一年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杜绝了安全责任事故,被市教育局授予“十堰市学校安全管理先进单位”。
大力加强效能建设,教育形象实现大提升。工作抓落实,作风抓转变,多项工作得到上级肯定,被省教育厅通报表彰为全省教育乱收费“零举报县”,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十堰市最佳文明单位”,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被县委授予综合目标考评“先进单位”等称号。
致全县教师的慰问信
全县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离退休老教师: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值此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县委、县政府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老教师致以亲切的慰问和节日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过去的一年,全县教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纲要》精神,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各项工作蓬勃发展。教育投入稳步增长。2012年财政对教育总投入达41342万元,财政教育支出35457万元,比上年度增长83.66%,占全县公共财政支出的11.53%,超出了省定目标。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去年全县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累计达14950万元,今年争取到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三个项目资金4160万元。校安工程、教师周转宿舍、幼儿园建设、希望小学援建、营养食堂建设等项目工程同步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后勤服务保障有力。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全县义务教育学校30000余名学生享受免费营养餐,新建蔬菜基地407亩,伙房3934平方米、食堂4616平方米,争取中国青基会100套“希望厨房”设备,全县师生乘车难、饮水难、吃菜难、就餐难、如厕难等“五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教师素质逐步提高。依托国、省、市、县、校五级培训网络,开展教师业务培训,认真执行教师交流轮岗学习制度,扎实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与“三德教育”活动,促使教师履职尽责。教育管理科学规范。坚持以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与校长管理办法,继续推行“五三”管理模式,强化了教育人事、财务、教师教育、教育行风和对校长的考核管理。教育质量大幅攀升。中考成绩稳中有升,高考实现新突破。今年,全县1472人参考,上线率98.87%,其中一本录取119人,比上年增加52人,增幅达77.6%。与此同时,积极创建优秀平安校园,全年校园责任事故为零,系统上下团结进取,和谐稳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各乡镇各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牢记使命、为人师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结果,对此,县委、县政府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强县必先强教,教育成就未来。新的一年,竹溪教育将迎接省政府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验收,全面实施“四大工程两项机制”(即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育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健全督导评估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此,县委、县政府将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第一战略”,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规划、政策、考评之中,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把教育投入作为“第一投入”,财政资金予以优先保障,向未来投资、向希望播种;把教育公平作为“第一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把“优者从教、教者从优”作为“第一环境”, 大力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努力营造“党政重教、人心思教、政策助教”的良好局面。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建设绿色文明新竹溪,人才是支撑,教师是关键。推动竹溪跨越式发展,打造“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迫切需要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迫切需要优质高效的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待;迫切需要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强保证。希望全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始终牢记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爱岗敬业、倾心育人,勤奋工作、奋发进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教育艺术、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为推动竹溪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全县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离退休老教师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中共竹溪县委
竹溪县人民政府
二○一三年九月六日
光荣榜
省级表彰(2人)
湖北省首届“楚天园丁奖”(1人)(省政府表彰)
汪远海
湖北省“学生喜爱的好老师”(1人)(省教育厅表彰)
毛义群
市级表彰(50人)
市级师德标兵(1人)
赵华荣
市级师德先进个人(11人)
许忠荣汤荣郭建国白平
雷春霞王彩平王勇周春兰
卢德明许昌玉许国萍
市级优秀教师(33人)
罗世成明稳闻辉刘定文
邹勇赵晓丹王成东瞿祥友
孟声慧刘波刘雪云谭娟
邹艳红罗立余张芳芳阳家新
黄欢万鑫罗任难朱琳
毛义兵杜巍熊吉琛熊瑛
赵佳佳万雄汤俊夏胜伟
冯安声黄权翠肖友铭杨自姝
鲁鹏
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
徐国臣张树枝王四林
郭承华汪志鸿
县级表彰(125人)
十大师德标兵(10人)
王成华郑建彬郭东升李逢维
徐庆舞周永胜陈艳甘丽琴
吕祥华胡世魁
十大道德楷模(10人)
许厚兵黄树东陈汝波付建华
周艳丽李传悦冯君芳汪志东
鄢达卿赵华荣
师德先进个人(30人)
徐元兵明青山孙俊王秋香
陈爱国吴彩云杨剑彭玲
汤艳平杜福星郭巧云徐志学
郑桂芬曾静詹萍陈春
杨彩虹龚性珍方敏严双
雷书奎李家胜唐祥芝张宗兰
张宁华袁俊黄萍胡值胜
张承艳汪远海
优秀教师(60人)
张荣业卢修华卢忠文王海丽
王波李荣玖罗爱萍李文勇
夏世炎杨金平卫春丽孟绪红
潘振伟马红艳储红娟明丽
王云敖钰李仁学陈芳梅
甘霖沈娟娟万莉奉黄能
匡后菁陈慧霞孔凡菊夏群英
童明聪陈军陈杰汤艳丽
郭金桩张宜金吴作堂余艳珍
李杰王观琼刘丽王雪
朱建华万国民杨维勇李家友
甘凯刘学林李琳曾令翔
廖衍成王连寿沙青海秦锋
敖洁杨良银王艳丽陈玲
李梅王忠琴肖建平黄太清
优秀教育工作者(15人)
曾宪洋陈正瑜彭元胜江玲
陈刚兰明珠郑传胜喻青平
尹杰李元斌刘满钦黄定金
周国辉韩昌贵彭家庆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