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扫去了夏日的炎热,气温也逐渐降了下来。眼下中午气温相对较高,早晚却比较凉爽,较大的温差容易让人感冒咳嗽,有甚者久咳不止,殊不知中医止咳有一套。 入秋肺燥易咳嗽 家住五四厂的张奶奶近来总是不停地咳嗽,晚上睡觉也不踏实,经常是刚刚入睡,嗓子里的痰堵得她难受。为了能睡个安稳觉,张奶奶的女儿让她每晚都含一片含片。张奶奶抱怨,为什么服用了化痰止咳药和抗生素,咳嗽一点也不见好转。近日,张奶奶来到东风总医院中医科就诊,医生说她患的是风热咳嗽,连续几天的咳嗽致使她肺阴虚。医生为张奶奶开了清热润肺,滋补肺气、肺阴的中药,喝了三服药后,张奶奶咳嗽的状况明显改善。 东风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冯则一解释,每年入秋后,因呼吸道疾病前来就诊的病人比较多。冯主任分析,中医理论认为秋季与肺相应,燥邪为秋令之主气。肺喜润而恶燥,所以秋天燥邪最易伤肺。一旦人抵抗力较差,燥症入肺,就会引起干咳、气喘、胸闷等症状。因此,秋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期,养肺也是秋季保健的重点。 此外,夏日湿热还未完全消散,因而湿邪、燥邪易夹杂更易伤人,进而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等病症。 秋凉缓加衣、宜养肺 初秋时节,天气逐渐变凉,温差变化很大,穿衣也很有讲究。冯主任认为,此时衣服不宜穿得过多,否则活动之后容易出汗,脱衣之后又容易受凉,邪气侵犯人体,出现一些疾患。特别是体质虚弱的老人、小儿更容易受到“风寒”侵犯,应把握穿衣“缓加慢脱”的原则,随时注意加减衣服,以适应天气变化。患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人更不能疏忽。 饮食上,秋季以养肺气、养肺阴为主。可以用黄芪、党参、麦冬、沙参等药材泡水喝。还可根据自身体质选食秋令润肺的蔬菜水果,如梨、葡萄、银耳、百合、白萝卜、荸荠、鲜藕、山药等;已经有咽喉不适的患者平时可以吃川贝炖雪梨、蜂蜜白萝卜、冰糖银耳羹等食品来养阴润燥。秋季还应少吃辛辣刺激咽喉的食物,多补充水分。 平时应有意识的用凉水洗脸,注重全身按摩。阳光明媚的日子,应多参加户外活动。有时间可以做上几次“呼吸操”,选择空气清新的场所深呼吸,锻炼自己的肺功能。 如果气候比较干燥,可以在家中放上一个加湿器,这样可以滋润呼吸道,也可以摆放一些绿色植物,为室内空气带来更多氧分。 冯则一提醒,虽然咳嗽看起来不是什么大病,但也应及时治疗,否则病情加重,治疗起来会更困难。 秋日“克咳”区别对待 咳嗽是很多呼吸系统疾病的共同病症,常见的如感冒、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都会引起咳嗽。冯主任介绍,中医上常见的咳嗽因为病因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风热咳嗽:出现发热、吐痰不爽、咽喉痛的症状,中医多利用经典方“桑菊饮”治疗。 风寒咳嗽:常可见咳吐稀痰,可伴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或有发烧等症状。 燥咳:有干咳、少痰、唇及咽喉干燥的症状。中医理论中,燥有凉燥和温燥之分。凉燥咳嗽咳痰多为白痰、清痰,可能还伴有鼻塞、无汗、怕冷等症状,可用“杏苏散”调理;温燥咳嗽多咳黄痰,还伴有咽喉痛、舌质红、手心发热,也可以用“桑菊饮”来宣肺止咳、疏风清热。 痰湿犯肺:痰多黏稠,喉中有呼噜声,可出现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老年人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多属于痰湿咳嗽。可以适当的服用利肺片、肺力咳等药物,以起到补肺益肾,止咳平喘的功效。 肺阴虚、肺气虚引起的咳嗽:咳嗽时,面目苍白、提不上气或手足发烧,有时痰中带血。老年人的反复咳嗽多是此原因。中医临床上多用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经典方。 冯主任提醒,治疗咳嗽只有辨清寒热虚实才有效,很多病人往往是虚实夹杂。因此,秋日“克咳”必须根椐病人的临床表现区别对待。如果咳嗽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还应该考虑是否是食道反流、鼻后滴漏综合症等其他特殊病因引起。 (据秦楚网) |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