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 彦)
本人于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曾在十堰市三城联创指挥部工作,深知环卫作业的艰辛、环卫工人的辛苦,同时也深感我们十堰市、竹溪县的环卫工作中存在着比如暴露垃圾问题、劳资分配问题、环卫有偿服务收缴问题、环卫作业机械化问题等颇多遏制环卫工作发展的问题。现提出思路和对策如下:
一、发挥机械化作业效率,合理配置人员。机械化清扫车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环卫清扫工作效率。清扫车作业时间应当安排在人流量较少的时段,有利于提高清扫车效率。路面保洁人员作息时间以减少同清扫车扯皮为目的。建议保洁员板车、翻斗车或自行车上配置专用垃圾收集器,并喷上“环卫巡回保洁车,随时停车请注意”的醒目提醒语。该保洁车只对路面、绿化暴露垃圾(烟头、瓜果皮、塑料袋、纸屑)等清理。人员配置是,每个环卫工人每天作息时间按7个小时计算,月工作时间相当于26天,另外4天时间按假日加班时间补偿加班工资,这一工资计酬与《劳动法》不相违背。这样的工作时间安排有利于防止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
二、环卫管理运作机制改革。环卫所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应该怎样改革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就是因为现存的体制和做法存在弊端,工作存在问题。改革的方向是企业化、市场化、计件化。如今,我们进行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和运作机制改革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不仅发挥好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而且还要搞好城市环境卫生;力争环卫有偿服务费创收,减少财政负担;提高环卫职工待遇,减轻劳动强度为出发点。改就是要改掉不合理的地方,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我们进行环卫管理机制改革,应该从环卫所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着手。解决环卫有效管理机制问题,我们提出的改革思路是把环卫推向大包干,以环卫所为单位实行集体承包制。把环卫所与全体员工同呼吸、共命运。纵观各地环卫改革都是以减轻财政负担、甩包袱为主要目的,但环卫这一棘手包袱不可能一甩了之,否则势必导致环境污染、市容市貌不整等诸多问题。
以环卫所为单位,把人员、经费、收费实行打包式集体承包,同时给予所长“职、权、利”。所管理人员、一线作业人员,按县编委会核定编制包干制聘用,实行人员超编经费不补,人员擅自减少扣除经费,额外增加工作,按标准补偿经费的原则。经费以核定预算按比例季度发放,支出在1200元内的直接由所长把关审批,1200元以上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收费标准按照各清扫队所管辖区域近三年来收费额平均值上浮20%下达收费指标,超额完成收费指标的按30—40%奖励,负超额收费指标的按照10%—20%赔偿。收费职权划入环卫所有以下几大优势:一是有利于整合收费职能与作业机构协作。二是有利于提高被服务单位和服务单位沟通与协作。三是有利于提高环卫所服务质量和服务理念。四是有利于增强收费潜力。五是有利于全体员工对尚未签约单位垃圾的及时反映,从而形成团结、进取、向上的氛围。
三、调整劳动报酬分配结构,以计件制、绩效制、年终奖励制相结合的分配模式。目前的环卫劳动报酬模式改革,探索以计件工资(基本工资+补贴工资)+绩效工资为工资结构的模式。具体为:垃圾清运以清运垃圾量计工资;公厕保洁以清扫厕所面积计工资;垃圾桶清洗以清洗只数计工资;路面清扫劳动分配原则不仅按不同道路等级定不同的工资标准,而且按道路等级实行轮换制。补贴工资:即原有环卫津贴等津贴工资。绩效工资:原有基本工资基础上20%加每人每月额外补贴200元作为绩效工资,根据每个职工工作绩效发放。由此调动职工主观能动性。年终奖励工资,按照各清扫队环卫有偿服务收费奖励费、工作实绩、节支费用按比例给予奖励,使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工作有奔头。
我们相信,通过改革,不仅能极大鼓舞士气,而且能发挥好每一个干部职工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深信,通过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后,环卫工作一定能实现让市民满意、让领导放心、让县城更美丽的预期目标。 (作者单位:十堰市政府研究室)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