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不觉思绪万千,想起这块土地上金丝楠木的珍贵,樊梨花的传说,郭家洲的码头……笔者心头涌起波浪,欲探寻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文、图/孟正圣
楠木:藏在深山里的宝树
从新洲乡政府码头,坐游轮一个多小时,来到烂泥湾村,这里水域辽阔,碧水生烟,远望对面山上,一大片郁郁葱葱、树冠相拥的绿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楠木群落。
楠木,被称贡木,是竹溪“三贡”之一。清同治版《竹溪县志》记载:“竹溪县鄂坪乡慈孝沟,距县城三十公里,地势幽狭,两岸峭削,水出柿河。其地昔年多大木,前明修故宫殿,曾采皇木入此。”当年,光化知县廖希夔奉旨采集楠木,北送京城修茸故宫,历经艰辛终于在竹溪慈孝沟找到大量优质楠木,欣喜之余不禁赋诗,命人题于岩上。
这就是明嘉靖年间采皇木摩崖石刻,诗曰:“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未得,于焉踯躅。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玉。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图巩矣。”如今,慈孝沟已不复有楠木存在,只有新洲烂泥湾村这个楠木群落孑然静守在深山茂林之中。
2010年8月,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组摄制《圆殇——圆明园被毁150年祭》纪录片时,曾深入新洲,就楠木林进行专题采访和考证。
据明朝嘉靖年间史料记载,建造北京故宫午门、阙左右门、左右顺门和西六宫之一的永寿宫都是采用竹溪的楠木。从这些史料中,我们足以得知,历史上竹溪柿河两岸,应是一条茂林丛生的楠木带。而现在,一切都成为云烟。只有新洲烂泥湾村这144棵楠木遗世独立,成为鲜活的化石。
我们走进楠木林,只见粗大的树根,盘根交错地深深扎在乱石包中,树根与树干苔藓苍绿,斑斑驳驳,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久远。楠木林中无杂树,亦无蚊虫和杂草,树皮泛着银灰色的光芒,显得高贵而典雅。楠木树干粗大,树高一般在三四十米左右,绿色的阔叶,相拥在空中,形成高大的树冠,为我们撑起一片阴凉。在这片珍贵的树林里,我们仿佛真正感觉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也可想象树木成材之不易。正如人生,必然经历风雨。
据说,这里的楠木属金丝楠木,是楠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被誉为中国木材瑰宝,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面积约8亩,共144株楠木,楠木树径10厘米至100厘米,有的生长时间在400年以上,其中最粗壮的一株楠木需三人合抱,树高40米左右,专家判定树龄至少在500年以上。
金丝楠木材质硬重,色泽橙黄,纹理淡雅细腻,质地温润柔和,光泽感犹如绸缎,收缩性小,有阵阵幽香,水不浸、蚊不穴,经千年不腐不朽,历久弥新。《博物要览》中记载:“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楠木之至美者,向阳处或结成人物山水之纹。”木纹呈金丝光泽,故称金丝楠木。金丝楠木,其美异常,盖世无双,自古为名贵树种,当地人更以此树为神树,多少年来悉心保护,所以这里的楠木群落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而完好无损。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