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刊登于《十堰晚报》2013年8月18日第19版

楠木群落

两河口王三盛故里碧水荡漾
位于秦巴山区的竹溪县东部,有一个以洲命名的乡镇,叫新洲。它因水而得名,以水而兴。下游潘口电站截流蓄水,高峡出平湖,新洲由山区变为库区,蓝天碧水,一望无际。坐在游艇上,两岸青山如黛,景色宜人。
抚今追昔,不觉思绪万千,想起这块土地上金丝楠木的珍贵,樊梨花的传说,郭家洲的码头……笔者心头涌起波浪,欲探寻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文、图/孟正圣
楠木:藏在深山里的宝树
从新洲乡政府码头,坐游轮一个多小时,来到烂泥湾村,这里水域辽阔,碧水生烟,远望对面山上,一大片郁郁葱葱、树冠相拥的绿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楠木群落。
楠木,被称贡木,是竹溪“三贡”之一。清同治版《竹溪县志》记载:“竹溪县鄂坪乡慈孝沟,距县城三十公里,地势幽狭,两岸峭削,水出柿河。其地昔年多大木,前明修故宫殿,曾采皇木入此。”当年,光化知县廖希夔奉旨采集楠木,北送京城修茸故宫,历经艰辛终于在竹溪慈孝沟找到大量优质楠木,欣喜之余不禁赋诗,命人题于岩上。
这就是明嘉靖年间采皇木摩崖石刻,诗曰:“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未得,于焉踯躅。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玉。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图巩矣。”如今,慈孝沟已不复有楠木存在,只有新洲烂泥湾村这个楠木群落孑然静守在深山茂林之中。
2010年8月,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组摄制《圆殇——圆明园被毁150年祭》纪录片时,曾深入新洲,就楠木林进行专题采访和考证。
据明朝嘉靖年间史料记载,建造北京故宫午门、阙左右门、左右顺门和西六宫之一的永寿宫都是采用竹溪的楠木。从这些史料中,我们足以得知,历史上竹溪柿河两岸,应是一条茂林丛生的楠木带。而现在,一切都成为云烟。只有新洲烂泥湾村这144棵楠木遗世独立,成为鲜活的化石。
我们走进楠木林,只见粗大的树根,盘根交错地深深扎在乱石包中,树根与树干苔藓苍绿,斑斑驳驳,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久远。楠木林中无杂树,亦无蚊虫和杂草,树皮泛着银灰色的光芒,显得高贵而典雅。楠木树干粗大,树高一般在三四十米左右,绿色的阔叶,相拥在空中,形成高大的树冠,为我们撑起一片阴凉。在这片珍贵的树林里,我们仿佛真正感觉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也可想象树木成材之不易。正如人生,必然经历风雨。
据说,这里的楠木属金丝楠木,是楠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被誉为中国木材瑰宝,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面积约8亩,共144株楠木,楠木树径10厘米至100厘米,有的生长时间在400年以上,其中最粗壮的一株楠木需三人合抱,树高40米左右,专家判定树龄至少在500年以上。
金丝楠木材质硬重,色泽橙黄,纹理淡雅细腻,质地温润柔和,光泽感犹如绸缎,收缩性小,有阵阵幽香,水不浸、蚊不穴,经千年不腐不朽,历久弥新。《博物要览》中记载:“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楠木之至美者,向阳处或结成人物山水之纹。”木纹呈金丝光泽,故称金丝楠木。金丝楠木,其美异常,盖世无双,自古为名贵树种,当地人更以此树为神树,多少年来悉心保护,所以这里的楠木群落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而完好无损。
樊停:一段唐朝的传奇
巾帼英雄樊梨花和花木兰、穆桂英齐名,樊停是新洲乡一个村的名字。这个地名的背后藏着一段关于樊梨花的传奇故事。
故事发生在唐朝初年。樊梨花的父亲是樊洪,本为西凉国寒江关守将,后投唐。樊梨花的丈夫为唐代名将薛丁山,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贞观年间,西北边乱,樊梨花追随丈夫征西,从房陵老家薛家坪带兵途经新洲乡张家湾,并在河畔安营扎寨一月有余。相传这里留有五个大石磨,直径两米见方,有半间屋大,供军队拉米磨面之用,这里的老人们都亲眼见过这种大石磨。还有金盆村的母猪峡,有一个长5米、宽2米、高约1.5米的石台子,台子中间有一个脸盆大小的窝窝,酷似脸盆,传说樊梨花曾在此梳妆打扮,人们敬仰女英雄,便将这里命名为“梳妆台”。
樊梨花走后,为纪念这位传奇英雄,张家湾就改名“樊停”,意思是樊梨花带兵驻扎之地,并在河畔山湾里建了一个亭子。因此,后来也有人把“樊停”写成了“樊亭”。流经这里的泗水河,也改名“樊停河”。
樊梨花的故事,在新洲妇孺皆知,当地人对此深信不疑。我们见过樊停河80岁的蔡永高老人,说起樊梨花的故事,如薛丁山三请樊梨花等,如数家珍,并且能给我们随口说出顺口溜:穆桂英出自木瓜坪,樊梨花出自樊停河,焦赞出自焦家坪,孟良出自孟家渠……
樊梨花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巾帼英雄。和花木兰、穆桂英相比,樊梨花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樊梨花不仅美丽,而且武艺高强,天下无敌,虽受辱含冤,却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德报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郭家洲:繁荣鼎盛的水运码头
新洲,县内海拔最低,素有五水归一之说。县内汇湾河、泉河、竹溪河、泗水河与竹山堵河等皆汇聚于此,形成竹溪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也是唯一的一条黄金水道。位于竹溪河与泉河交汇处的郭家洲(郭家洲本名叫葛藤沟,黄冈姓郭的母子俩发财后移住该地,繁衍生息,发达兴旺,遂改名郭家洲),曾是竹溪县著名的水运码头。民谣歌曰:“下有老河口,上有郭家洲。”
同治版《竹溪县治?舆地》指出,火烧坪河(柿河支流)、南江河(柿河)、泉河(柿河支流)、官渡河可通舟辑;《竹溪县治?疆域》一节甚至有精确的航程记载,我县河路,自竹山至省二千三百二十里,至京三千二百里。《郧阳府志》说这里,“舟货毕集,转运称便”。
遥想明清时期,在郭家洲上游的大小水系,竹筏木排、各色船只、商贾行人皆会于此。货栈商铺、茶馆酒肆林立,商贾如织,南腔北调。行色匆匆的商旅都要在这里补充给养,整装待发。第二天一早,人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乘船从郭家洲顺水而下,途经黄龙滩、老河口,穿越汉江,到达汉口,通过长江将货物运往武汉、长沙、广州等地。他们把竹溪的木材、茶叶、生漆、皮革、桐油等销往外地,又从京城、南京、武汉、荆襄、长沙等地带来日用百货。郭家洲,无异是竹溪走向通都大邑的“海关”。
著名作家野莽在长篇方志小说《庸国》中说当年新洲大地主王三盛进贡楠木,就是走的这条黄金水道:新洲河、堵河、汉江、长江、京杭大运河。
郭家洲曾是竹溪航运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水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河岸街巷棋布,井然成市。河流、船运、码头,运输、商贾、贸易,构成了繁荣而又淳朴的水运文化,这一文化现象,随黄龙滩大坝建成而衰败,到潘口电站蓄水而终止。
历史上,这条河曾给新洲甚至竹溪带来财富、兴旺和骄傲,是这条河孕育了郭家洲和三盛院的辉煌。
郭家洲、三盛院、樊停等人们熟悉的街道商铺、亭台院落、风物田产,都已淹没在一片汪洋泽国之中。笔者眼前是夕阳西下,碧水荡漾,而郭家洲的富庶,三盛院的气派……这一切都已深深地铭记在新洲人的脑海中,成为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然而,当我们坐船行驶在这一片蔚蓝色的湖水之上,心中又有十二分的欣喜:“高峡出平湖”的新洲正赶上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大好契机,新洲以其深厚的人文文化、水运文化和丰富而崭新的旅游资源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拐点,从而走向新的辉煌。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