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洲乡致富能手王世富
昔日,他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今天,他是竞技商海,舞弄潮头的商场骄子,他用辛勤的汗水和超人的智慧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就是新洲乡紫金洞村致富能手王世富。
现年43岁的王世富出生在竹溪县新洲乡的一个偏远山村。初中毕业后,他就开始重复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就那几亩薄地,一年的辛苦劳作,却换不来一家人的丰衣足食。生性倔强的他,决定不再重复父辈的老路。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邀几个帮手,为村民们放电影。这是个辛苦活,在当时的新洲乡,许多村组并没有水泥路,有的村只有一米多宽的小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就这样,王世富同他的伙计一起,靠着肩挑背驮,走村入组,风雨不止,这一干就是将近八年的时间,王世富一家人的生活也稍见起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眼界的开阔,一向聪慧且不甘于平淡生活的他开始考虑到外面闯一闯。王世富是幸运的,因为意气风发的他正好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开放的政策,给了他勇闯未来的勇气。1998年,他带着本乡的20几个年轻力壮的乡亲来到河北,开始了准备承包一个小型铁矿。当时铁价格持续走低,许多小型铁矿都处于亏损状态。但王世富却另有打算。他认为,铁资源价格的走低只是暂时的,资源的价格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上升,他决定承包一个小型铁矿。经过多方考察和慎重考虑,王世富以低价承包到了一个原本亏损的小型铁矿。靠着聪慧的头脑,在他精心的经营管理下,煤矿并没有出现大的亏损。1999年,铁行情持续好转,价格持续攀高,他的铁矿的价值也无形中升值了数倍。王世富心里惦记着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他们还都过着贫苦的日子。2000年,煤炭价格基本稳定,他决定将煤矿卖掉,回家为父老乡亲们做点实事。就这样,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回到家后,王世富除了自己要另谋生路外,他还想着怎么样才能让乡亲们一起富起来。当时有句俗话叫“要想富,先修路”,恰逢国家大力推行“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乡政府也正在对南张公路进行招标。王世富想与其让外人来给我们修路,还不如我们自己修,一方面可以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乡亲们多条挣钱的出路。王世富便申请成立了 建筑公司,购买机械设备,聘请了技术专家,准备工程投标。当时乡村为节省财力,实行的低价中标原则。工程老板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成本的情况下,报最低价,价低者得。王世富在十几个老板中,以最低价中标。在他的带领下,许多本土外出务工的人员返回家乡,开始在家门口打工,队伍逐渐扩展到将近40人。南张公路很快完工了,由于做工程经验不足,时间、材料贮备等方面安排不尽合理,总算下来,还亏了将近一万多元。但他心里却没有亏钱的失落感。他说,可能是当时刚回到家乡,乡亲们兴高采烈修路的精神劲感染了自己,而且通过这次工程,自己也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也算是值得的。在这之后,王世富又先后参与了新洲乡的农房改造,多条乡村公路以及土地整理等项目的实施,业务逐渐扩展到乡外。
2006年,王世富当选为竹溪县政协委员。身兼双重身份的他,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义务帮助张家坝村修通了到水库的断头公路1公里,老南花到2组断头路300米。在工程施工中,顺便帮助乡亲挖个屋基也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每逢大雨,各乡村道路由于泥石流、垮方等导致道路不通,只需给他打个电话,他一个下午时间就能安排人铲平,而他做的这些事从来不求回报。
2011年6月,一场盛大的文艺演出在新洲乡集镇上举行,冒着瓢泼的大雨,观众依然是密密麻麻。王世富说,现在全乡正在轰轰烈烈地搞庆祝建党90周年和感恩教育活动,恰好是父亲80岁生日,他便决定邀请县剧团在集镇搞唱文艺晚会,一方面配合乡政府各项宣传活动,另一方面回报父老乡亲们对他们一家然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谈到以后,王世富说:“现在我们乡上仍然有许多外出到广东、江浙等地务工的人,其实他们好多也都是到工地打工,一年下来,除了交通吃住也赚不了几个钱。我打算继续扩大业务的范围和规模,争取能多消化一些乡亲,让他们都能在自己家门口打工。”
由于经常当义工,在项目实施中,就有赢有亏,但王世富并不看重这些。他想为自己的家乡实实在在做点事。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新洲乡的乡村水泥路修通了,土地平整了,农房建筑整齐了。这些成绩的取得,总离不开他的身影。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跟着这个并不年长的老大哥干,他成为了许多家庭的依靠。身边也出现了如张友澡、刘祖奎、王世东等许多致富新星。而他自然成为这其中最耀眼的一颗。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