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征文启事
王曙光
《今日竹溪》8月5日讯:生态建设是政治建设、党的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崛起”的基础和保障。营造天蓝地绿水清新竹溪,直接动态体现“绿色崛起”的成效,为“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持续开展新“三万”、“四城联创”和竹房城镇带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随着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快速推进,全县生态环境建设面临一些新的问题,环保治理形势严峻,生态保护不容乐观,生态环保呈现面广、点多、污染源复杂的特点。
生产方面: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农村水体污染,河、库、塘水质下降;过度施用农药,增加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畜禽养殖排泄物污染周边水体和大气环境;废弃或破损的农膜污染土壤、污染农村居住环境;秸秆焚烧污染大气、浪费资源;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污染生态环境。
生活方面:村镇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废物任意排放,致使农村小沟、小河、水塘淤积变黑发臭和漂浮物蔓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污水乱泼、垃圾乱倒、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现象还十分普遍,“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
生态方面:过度耕种导致土地有机质降低,水土流失,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森林蕴含量和品质降低;河流生物链遭受破坏,对病虫害自然抵抗力减弱。
城区方面:竹溪河水流量锐减,中上游干涸断流现象增多;县城雾霾气候增多,空气质量堪忧;各类集贸市场污脏环境,加上饮食污染源,尤其烧烤弥漫的味、气、油、渣,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废弃物随处可见。城中绿地偏少、偏小的问题比较突出,按照园林绿化建设标准,园林式单位、小区建设的不够,导致县城园林绿化建设达标率不够。
基础建设方面: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村庄才38个,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县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监管机制方面:作为县级环保部门,虽有监测机构但没有监测能力,执法过程中执法能力低、手段软,不能及时的进行取证及监测,依法执法不能完全正常执行。
二、加强生态环保的对策建议
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包括水、土、气、生、矿等自然生态因子,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自然生态和谐。环境保护:水是生态核心,土地是生态载体,绿色是生态屏障,空气是生态优劣反映,人是最活跃因素。在推进“绿色崛起”中,应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环境保护,实现绿色经济、环境保护两轮驱动,良性互动。
(一)坚持不懈地构筑生态屏障。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夯实生态资源管理基础,以项目建设推动生态资源升级。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竹房城镇带竹溪片区三大工程,抓好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绿色名片”建设,从生态产业发展上为促进全县生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奠定生态资源基础。城区要加强绿化管理,巩固绿化成果,促进园林绿化建设早日达标。着力打造竹房城镇带绿色长廊、高速公路绿色长廊、北环路绿色长廊、竹溪河道绿色长廊,为城区构筑生态屏障。
(二)全力以赴地保护生态资源。编制好全县中长期生态保护规划,明确不同时期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精心设制、精心部署,分步实施。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以实施水资源管理试点示范县为契机,认真落实“三条红线”,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从严控制入河入库排污总量;坚持“严管林”方针不动摇,加强名贵树木保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杜绝滥采滥挖盆景、古树、名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三)持之以恒地治理水土生态环境。着眼于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关于水利投资的政策导向,抢抓省水利厅对口帮扶机遇,将一批生态水利建设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规划笼子。立足“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城乡重点水源工程、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库塘渠堰连通工程建设。着力构建我县“南北调配、区域互补、长藤结瓜、一线串珠”的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提高全县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着眼于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抓好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调整工作,强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创建工作。构建耕地保护齐抓共管体系,在乡镇倡导殡葬改革,逐步探索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公墓,节约土地资源。把好矿山开采设计、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关,对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占用并破坏土地的,责令限期复垦,造成景观破坏的限期修复,尽快建立采矿业地质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群体监管网络。
(四)锲而不舍地夯实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的标准,编制并实施《竹溪县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力争今年达到“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当前要重点抓好10多万人口唯一饮用水源区——龙坝区域水体水质保护工作;抓紧鄂坪调水、新建鸳鸯池水库工程项目实施;实行竹溪河道垃圾分级问责、分级负责、分段管理的方式,抓好竹溪河道垃圾的管理,确保竹溪河道水清靓丽。加强乡镇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场的项目上报、申批工作,力争在2014年全部建成实施。305省道人口较多的乡镇要先行一步,确保新建的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场早日启动运转,为城区垃圾和污水处理“减负”。不断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改善环保工作条件,配置必需装备,夯实环保基础,提高执行力,提升环保效率。
(五)毫不动摇地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议县委、县政府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探索绿色GDP考核实现机制,实行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进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关停取缔规模小、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全面推行环境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有效地实现工业污染的全过程防治,建立环保评审机制,对所有在竹溪落户的生产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要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回应和解决虽有环保执法机构,但执法力度不够;虽有项目评审报告,但责任不清、监督不够、修复不力的问题。要推行环保依法行政“问责制”,坚决克服以权代法、以罚代法的现象,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环境。(作者单位:竹溪县文体局)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