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政协主席尹熙祥
《今日竹溪》7月31日讯:
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表明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
地处秦巴腹地的竹溪县,是秦巴山区天然屏障,山水画廊,绿色“氧吧”。如何乘市委市政府为竹溪授旗定调的东风,实现“绿色崛起”呢?
一、竹溪“绿色崛起”正当其时
绿色崛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它是一个集产业形态、经济形态、环境质量、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走向于一体的综合概念,其要旨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保障,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一个地区在青山绿水中异军突起跨越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站在这一高度上,反思竹溪的发展,是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的。很显然,“绿色崛起”中的关键,就是“绿色”。“绿色”是竹溪的特色,也是竹溪的优势。“崛起”是竹溪的潜力,也是竹溪努力的方向。
十堰构建“一核多支点”格局、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竹溪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不久,在竹溪三级干部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授予竹溪“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发展大旗。实施“绿色崛起”是发挥竹溪生态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
——生态资源厚实,生态环境优美。竹溪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水源保护区,全国林业百佳县和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林特资源十分丰富,被国家生物学泰斗吴征镒院士誉为“动植物的基因库,生物的百科全书”。目前,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达到398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303.5万亩,森林总蓄积达到10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6.8%,居全省县市区前列。全县已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保护区、示范区4个,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各1个,省级“生态村”1个。良好的生态,特别是自然绿色生态,既是竹溪的优势所在,也是竹溪的希望和出路所在。
——绿色产业初具规模,生态经济渐成气候。竹溪是秦巴山区农特产品名县,是全省名优绿茶出口基地和生态有机茶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茶叶名县”和“中国魔芋之乡”以及“中国黄连之乡”。2012年全县林特基地达到60万亩,特色产业总收入达到15亿元,农民人平从农特产业中获取收入1000多元。培植了龙王垭茶业集团、梅子贡茶食品开发公司、十堰天翔茧丝生化公司等龙头企业20多家,全县农特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0亿元,实现利税近2亿元。
——物种保护卓有成效,生态价值显著增加。竹溪地处大巴山脉中段北坡,植物具有东西渗透、南北兼容的特点,素有“绿色基因宝库”、“生物大观园”之称,被我国植物界视为秦巴山地植物区系核心。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县级全彩版植物志《竹溪植物志》和《竹溪植物志补编》,共收录竹溪县域的植物3600多种,在国内名列前茅。
——各类发展政策叠加,建设前景十分广阔。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堰纳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和竹房城镇带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为竹溪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强力推进“绿色崛起”战略
绿色孕育着无限希望,崛起昭示着奋发图强。竹溪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立足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秦巴山区绿色生态屏障;着眼点是策应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打造十堰西南部的重要战略支点;出发点是发挥竹溪比较优势,探索一条体现竹溪特色、符合竹溪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落脚点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建设美丽和谐幸福的生态新家园;支撑点是构建“两区一地”(绿色产业引领区、生态城镇示范区、省级物流集散地);总目标是争当十堰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排头兵。
实现“绿色崛起”,要统筹规划绘蓝图。我们要依据绿色崛起的要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系统规划为统领,以专业规划为指导,以修建性规划为蓝本,强力推进生态城镇建设,科学规划好县城、中心集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发展布局,统筹推进生态城镇建设。要抓好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产业项目的布局规划,做好城市建设、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片区改造等专项规划,特别要做好资源环境规划,做到“依山傍水、借山用水、显山露水”,彰显竹溪地方特色。
实现“绿色崛起”,要突出引领树大旗。我们要研究竹溪什么品种可以在全市独树一帜,什么产业可以在全市引领发展潮流,什么经济可以在全市独占鳌头?要围绕“绿色产业引领区”建设目标,以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为导向,坚持“工农对接”发展思路,走内生型资源开发路子,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绿色服务业跨越发展,着力构建“产业发达、环境优良、环保节能、富民强县”的绿色经济体系。
实现“绿色崛起”,要解放思想拼命干。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上升为市级战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领域,开拓一切能够开拓的市场,敢于冲破一切阻力和束缚,善于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开放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实现“绿色崛起”,要提振干部精气神。如果说物质是一个地方的硬件基础的话,那么精神就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是一种具有更大魅力的神兵利器。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跳起来摘桃子”的竞争精神,敢向实力强的挑战,敢向发展好的竞赛,瞄准先进,树立标杆,后发赶超,奋起直追,争当标兵。要弘扬“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拼搏精神,勇于担当,不敢落后,不辱使命,敢于谋大事、创大业、担大责,为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三、助推“绿色崛起”政协大有可为
(一)在协商议政上大有可为。如何变后发优势为前瞻优势,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如何建设绿色产业引领区、生态城镇示范区、省际物流集散地,有很多的课题和问题需要政协组织共同面对,共同思考,共同行动。全县政协组织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把推动“绿色崛起”作为政协的第一着力点和落脚点,利用协商议政、视察调研、咨政建言等活动载体,多为绿色发展建有用之言,多为绿色崛起献务实之策,多为后发赶超尽政协之力。
(二)在凝心聚力上大有可为。实施“绿色崛起”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来呼吁、来参与、来支持、来建设。一是多做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工作,巩固“绿色崛起”的政治基础。要按照民主协商、平等议事、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不断加强同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交流与沟通,进一步拓展参政议政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增强政协工作的合力,共同为“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献计出力。二是多做联谊沟通、凝心聚力的工作,巩固“绿色崛起”的社会基础。要善于用民主的、讨论的方法,向群众宣传“绿色崛起”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建设路径、政策支撑、保障措施,与群众沟通思想、解疑释惑,细致入微地做好群众工作,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发挥好人民政协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巩固和谐竹溪建设的群众基础。要充分发挥政协团结各界、凝聚人心的作用,更好地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唱响和谐曲,让群众通过政协了解党委,党委通过政协联系群众,让政协凝聚力量支持政府,政府通过政协集纳民智,不断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创造力,为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提供力量支撑。
(三)在参与“绿色崛起”上大有可为。一是在引资引智上求作为。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联谊密切的优势,扎实开展“提出一个好主意、推荐一个好项目、引进一个好客商”活动,在引进企业、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项目、引进人才等方面办实事、作贡献。二是在兴办实体上求作为。广大政协委员要围绕绿色发展,带头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兴办绿色实业,争当绿色产业建设排头兵、重点产业领路人、新兴产业开拓者。三是在践行生态文明上求作为。教育引导广大政协委员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身体力行,当好表率,成为“绿色崛起”的先行者、生态理念的倡导者、生态文明的传播者、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四是在助推“绿色崛起”上求作为。全体政协委员要人人做警察,伸张公理,提倡正义;人人做义工,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人人做善事,服务奉献,劝人守德;人人做良民,奉公守法,尽忠职守,为推进“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