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专家探秘竹溪“双胞胎”村——双坪村

时间:2013-07-23 14:56:48      字体:  打印  播放
721日至22日,中国大陆著名性学家、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彭晓辉,专程前往竹溪十八里长峡省级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探析“双胞胎”之谜。

彭晓辉与双胞胎姊妹座谈
地处秦巴深山的竹溪县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双坪村,毗邻中国中东部切割最深的峡谷,位于海拔2700多米的葱坪山脚下,山高林密,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与神农架大九湖仅一山之隔。在这样一个方圆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一千的小山村,自20世纪初至今,先后诞生了30多对双胞胎。这些双胞胎中,有母女两代均产双胞胎,有兄妹均产双胞胎,也有上下很多代才诞生一对双胞胎,甚至还有一对夫妇连生两胎均是双胞胎。据统计显示,最早的一对双胞胎是19178月出生在1组的王玉怀、王玉海兄弟俩,现均已去世;现健在且年龄最大的双胞胎,是19393月出生在6组的李平珍、李平桂姐妹俩;年龄最小的双胞胎是5组的张克松、王太梅夫妇于200810月生下的一对龙凤双胞胎——张欣宇、张欣兰兄妹。
彭晓辉教授实地考察后,对这个小山村的“双胞胎”现象惊叹不已。因为,按统计的数据,人类双胞胎出生率仅为1%-2%,而在双坪村,却达到了5%。谈及形成根源,他认为与竹溪县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双坪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特殊的土壤、水质,生产生活习性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不排除遗传基因的作用。究竟是何原因,他建议请生殖医学、营养学、生态学和人类性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会诊”,联合破解。
彭晓辉是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副秘书长,《华人性研究》主编,《中国性科学》副主编,其研究方向为人类性学,近年来致力于不孕不育学术研究,尤其在生殖障碍等领域兴趣浓厚,著述丰硕。(溪宣)

彭晓辉与高龄老人合影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