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群
《今日竹溪》7月5日讯:围绕市委、市政府授予竹溪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旗帜,鼓励竹溪在绿色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推动竹溪后发赶超、绿色崛起。作为能源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和职能职责,全力做好“生态”和“绿色”文章刻不容缓,以建设清洁能源入户节煤省柴增加绿色植被覆盖,保护生态环境,推行“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生产绿色农产品为主要措施。今后一个时期,在认真落实节约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上,把推进农村沼气建设、节能技术和产品利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考虑不同项目的适宜性,听取农户意愿,科学规划建设内容和规模,逐步建立农村能源发展长效机制。
一、积极争取实施清洁能源项目,实现能源效益“增绿”
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到2015年,全县户用沼气建设达到4万户,50%的农户用上沼气。20%畜禽养殖场根据规模大小建成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实现集中供气2000户。累计建成省柴节煤炉、灶4.5万户,新增太阳能热水器10000台,农村年均合理化使用农作物秸秆50万亩,建成秸秆气化、固化站2个。另外积极向上争取太阳能路灯项目,计划“十二五”末全县安装太阳能路灯1000盏。到2020年,全县建成户用沼气6万户,大、中、小型沼气工程450处,太阳能热水器利用10万平方米,农村省柴节煤炉、灶6万户,主要城镇集镇安装太阳能路灯10000盏。通过清洁能源建设,年减少标煤消耗5万吨,改变农村生活用能依赖薪柴的现状,年减少薪柴砍伐、增加绿色植被覆盖面积20万亩以上。
二、发挥能源建设产业链条作用,实现种养结合“产绿”
第一、依托现有已建成的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大力发展“沼肥订单”农业,促进产业链条对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益盛园牧业有限公司大型沼气工程已经投入试运行。按照理论数据推算,该工程年可处理猪场粪污9125立方米,年产沼气18.25万立方米,用于周边两个村方圆两公里以内的200户农户炊事用能,产沼渣1643吨,沼液2.92万吨。工程产出的大量沼肥除了满足益盛园牧业有限公司现有的300亩茶园和计划在建的200亩蔬菜用肥外,引进沼渣、沼液固液分离处理机,将沼渣制粒装袋、沼液滤清装瓶,方便运输和使用,将沼肥施用常态化、商品化、市场化。另外,与距离较近的蒋家堰敖家坝片区3000亩药材基地签订沼肥供应合同,由镇政府牵头,协调片区药材种植户施用沼肥,每年按照施用面积收取一定的报酬,实行有偿服务。
第二、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羊(猪)—沼—园”生态循环经济。绿之恋现代多功能农业科技示范园坐落在中峰镇庙耳沟村,示范园占地1080亩,栽植绿化苗木200多万株,建成单个面积18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50个。建成绿之恋无公害肉羊场一座,占地面积7000多平米,可实现在圈养殖2000头肉羊。拥有300模式养猪场1栋(年出栏生猪400多头)、为减少养殖场粪污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该公司实行种养立体生态循环利用,已建成100立方米小型沼气工程一个,15立方米储气柜1座,另配套建设45立方米羊粪堆沤处理池、20立方米粪尿污水调节池,20立方米储肥池各一个,形成日处理粪便污水5吨的能力,年产沼气1万立方米,产沼渣117吨,产沼液1680吨,工艺流程是将猪、羊粪便、污水进入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出来的沼气用于场部工人、周边农户炊事用能和猪羊舍冬季增温,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经过分离处理后,根据示范园不同种植品种和地块的需肥特点,添加其它微量元素,实行有机配方施肥,为山庄的花卉、园林、良田、蔬菜大棚施肥,因地制宜的形成羊—沼—园(花卉、良田、蔬菜)生态循环模式,达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源化生产、生态化建设之目的。
第三、建立沼肥施用激励机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沼肥的提供者和施用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实行以奖代补,激励企业利用沼肥把种植、养殖连接起来,逐步形成规模,引导示范,辐射带动,生产出更多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第四、开通养殖、种植业企业发展“绿色通道”。政府协调相关部门为发展种养结合的企业业主在土地征收和流转、办证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三、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种养一体“显绿”
当前,困扰消费群体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转化成为社会危机,人民群体迫切需要有机绿色农产品,城乡居民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和认同与日俱增。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消费理念和品牌,得到企业、农户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在养殖行业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的竞争形势下,利用种植业产出的有机绿色食品品相好、原生态、价格好、不愁销的经济效益反哺养殖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业主发展种养一体化循环经济,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以养带种,种养互补”的格局,凸显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竹溪县生态能源局)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