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同心共建美丽西关”征文选登:三代人的西关情

时间:2013-06-17 08:14:55      字体:  打印  播放

□阚小琴

《今日竹溪》6月17日讯:

看着西关街征迁改造效果图,油然而生的喜悦中夹杂着几许难舍的情怀。喜悦的是,西关街的征迁改造,是让近乎停止脉搏的老街获得重生。难舍的是,在西关街的沧桑里,嵌入着我们阚家三代人谋生的家族故事。
民国二十八年即公元一九三九年,我的爷爷在雅安彭家学裁缝,在回家拿粮的路上,被刘文军部队拉壮丁出川到了竹溪县后坝。因为爷爷会手艺,人实诚,将要带队西逃的连长劝说爷爷留在了后坝。靠着手艺谋生的爷爷,从后坝转至县城西关街“群益”缝纫社当师傅。后经同行做媒与做手工的奶奶结为连理,在西关梁子扎下了我们这个家族的根。
一九四八年五月,竹溪解放的时候,爷爷奶奶随着不明解放政策的西逃人流跑到蒋家堰镇,从此离开了西关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子承父业的叔叔们因为西关街工商业的集中,又把裁缝铺从蒋家堰迁至西关街,开始了我们这个家族第二代人在西关街经营的缝纫业,且生意兴隆,名声远扬。虽然后来,受时代变迁商业大潮冲击,繁华的西关街日渐冷清,叔叔们都远赴他乡发展,但西关街的经历是叔叔们艰苦创业中的一段重要里程,为他们在他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九七年,县服装厂改制,我失业了。在当时只会缝纫,不会裁剪的我,在父亲的鼓励与传授下,我又在叔叔们当年开店的那所房子里,打开了阚姓第三代人的裁缝铺。我白天做活,晚上学裁。在给顾客量体裁衣,缝纫机的哒哒声中,传承着爷爷,父辈们用以养家糊口的裁缝手艺。在忙碌中,我这位下岗女工,渐渐蜕下了那层做事无主见、依赖心强的脆弱外壳,变得自信和坚强。
曾经沧桑古朴并不宽阔的西关街,却有着海纳百川的能量。他容纳着从异地迁来的一批又一批手艺人、生意人;记录着许多和我们阚氏家族有着相似的迁徙和谋生经历的家族历史故事。
虽然难舍老街,但西关街的明天却令人欣喜。这条即将开启重生之门的西关街,将继承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充沛的商业能量秉性,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安居乐业景象。(作者单位:竹溪宏达建设有限公司)


点击查看征文启事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