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在希望的田野上——竹溪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纪实

时间:2013-06-14 07:50:21      字体:  打印  播放
记者余俊丽通讯员黄斌尹恒章
盛夏的竹溪大地,田成方,林成片,渠相融,路相通,到处生机勃勃,散发着现代农业的气息,涌动着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2009年,我县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短短五年时间,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共实施31个项目,改造中低产田3.2万亩;财政投资由2009年的250万元累计增加到4622万元;项目类型由单一土地治理发展为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科技推广、部门项目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格局;开发范围由竹溪河流域延伸至蒋家堰口子镇、县工业园区、竹房城镇带片区等建设领域。
这一串串数据、一桩桩事实是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真实写照,诠释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累累硕果……
抢机遇改面貌新农村建设入佳境
我县被批准为农业综合开发县,是迟到的、来之不易的机会和机遇,全县干群更是倍加珍惜,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综合开发“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努力创新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将各项资金统筹整合、相互配套,突出重点,打捆使用,形成涉农资金合力,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按照“开发一处农田,建设一个示范园,推广一项新技术,培育一个新产业,带动一批种养户,致富一方老百姓”的目标,在中峰镇通过贡米基地建设,使两个以贡米为产业的企业效益大增,也带动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高潮的兴起,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新亮点。
小坝子村是我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后,干净整洁的农户家门前花坛锦簇,该村初步实现了“路平、水清、灯明、院绿”,村民在该村醒目位置的塘堤上镶嵌“和谐幸福美好家园”八个大字,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民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五年间,我县共争取实施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5个,争取财政补助项目资金2226万元。在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中,共开发面积为26600亩,修建拦河挡14座,修建灌溉堰渠47705米,修建河提工程4200米,开挖及维修山塘27口。改良土壤16376亩,修建机耕路21.86公里。同时确保了林业措施的落实,共营造防护林1700亩;实现当年开发当年受益增效。
树品牌促增收科技兴农迎曙光
五年来,我县抢抓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建设机遇,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主题,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唱响了一批品牌农产品。以推进财源建设为引擎,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活市场。经过五年的精心培育,形成了一批有市场、有前景、有销路、有效益,布局相对集中合理的品牌农产品。尤其以龙王垭茶、梅子贡茶、竹溪贡米、顺溪豆制品等为主的农特产品正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使我县发展成为湖北面向西部大开发的一个农特产品集散中心。
搭起了促农增收的平台。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田间与车间牵手、基地与农户联姻,生产与发展对接的产业格局,农产品综合效益大幅度提升。目前,已与全县32个村6万余农户形成了“订单”合作制关系,签订了购销合同4.5万份,以保护价收购茶叶、稻谷、大豆等“订单”产品280万公斤,为农民直接提供现金收入750万元。同时为农民无偿提供技术资料和技术培训,解决了农民种植技术难、信息难、销售难“三难”问题,带动了全县7.6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迎来了科技兴农的春天。借农业综合开发的东风,五年来累计投入科技示范资金568万元,其中实施省集中科技推广费项目4个,先后选择襄阳市农业科技院、华中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为推广单位,引进玉米、脱毒马铃薯、小麦、蔬菜等10余个新品种在我县“安家落户”。推广应用了育苗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高效种植技术等新技术20多项,良种示范推广23.2万亩,累计培训农民4.8万人次,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智力保证。此外,建立科技引领和人才支撑体系,加强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在全县涌现出土专家、田秀才、种植业能手350余人。
农业综合开发,沐浴着党中央亲民、惠民政策的春风和朝晖,承载着各级领导的关切和嘱托。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用一颗感恩的心,用满腔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强化领导,真情实施,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充分的保障,使农业综合开发成为政府满意、群众满意的惠民德政工程。
农业综合开发,任重道远,方兴未艾。当下,我县正朝着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化和开发群体多元化的纵深迈进,迈向农业综合开发新的春天。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