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胡雪丽 通讯员余志雁)6月6日,我们根据“征迁先锋”沈传龙提供的线索,穿过一条幽深阴暗的巷子,来到门牌为西关街92—1号沈超凡的家中,对他们一家进行采访。
看到我们来了,沈超凡的母亲张燕连忙放下手中正在清洗的白菜,甩甩手上的水珠,高兴的把我们带进屋内。
沈超凡的母亲张燕泪眼婆娑的给记者讲述儿子的遭遇
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们看到,沈超凡家的屋子很拥挤,整个正屋被床、衣柜、电视机,冰箱、沙发和一个梳妆台挤得满满的。
“因为房子面积太小,又没有经济能力去买一套房子,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一家四口就一直这么将就着过。我们老两口的床放在里屋,两个儿子的床铺支在隔壁租来的一间小屋子里。”张燕介绍说。
沈超凡用手语告诉记者他爱他的父母、老师及在生活中给予他帮助的人
沈超凡的父母都已40多岁,均是农民,哥哥读初三,沈超凡在出生四个月的时候,因生病用药不慎导致聋哑,现在特校上学。为了让他和哥哥在校安心学习,父母曾在矿上打过工,现在依靠母亲每天开三轮出租车挣钱。母亲常年超负荷劳作,积劳成疾,患上了腰椎病,常年身子骨疼痛如针扎。父亲为了分担家庭经济压力,每天起早贪黑地做苦力活挣钱贴补家用。
记者用纸条与沈超凡对话
“儿子一天天长大了,我们做父母的没有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唯一的愿望就是给他们一个宽敞、明亮、整洁的家。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睡不着觉。”“小儿子沈超凡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到声音,但是他很机灵,大人们说什么他都明白。在民营办包保队带我们去看了‘西关街征迁改造效果图’后,他天天用手比划着问我们什么时候搬家。五月初八、六月初八……为了取悦儿子开心,我们天天掰着指头数日子,他兴奋得不得了,天天期盼着搬家。”说到这里,张燕的眼眶湿润了。
沈超凡的母亲拿出儿子在家绣的十字绣,说等到搬进新家了就挂在墙上
此时,沈超凡的父亲沈传武告诉我们,在看到隔壁姚桂芝老奶奶拄着双拐到指挥部签订协议后,沈超凡激动不已。他通过纸条告诉父亲:“爸爸,我心动了,我们搬家吧,现在搬出旧房,以后就住进新家。”沈超凡写的是实话,他真心想早日搬家,可沈传武当时并没有理睬。见父亲不作回应,沈超凡急了,于是又写字条,“爸爸,你知道法海的故事吗?法海不懂爱。我们搬家,别人给我们盖房,这就是爱,我们不要做法海。”沈传武傻了眼,他没想到,聋哑儿子竟然用故事中人物来开导他。他当即决定,趁礼拜天沈超凡不上学的时间,带他一起去指挥部签订协议。于是,继姚桂芝老人“拄拐携儿”到指挥部签订征迁协议的感人事件发生后,又出现了聋哑儿童沈超凡巧劝父亲签定征迁协议的一幕。
沈超的父亲沈传武拿出儿子劝他搬家纸条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