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胡雪丽 通讯员余志雁)6月2日,我们收到一位名叫沈传龙的征迁户送来的一封信。信中朴实感人、饱含真情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们。循着这封信的地址,我们在街坊邻居的指引下找到了门牌为西关街92—2号姚桂芝老人的家。
“娘,你的药喝了没?我给你拿好吗?”“喝了,你出去叫搬运师傅的时候我喝的。”刚踏进门槛,我们就看到沈传龙正搀扶着母亲姚桂芝下床。
据了解,因年轻时过度劳累,常年病魔缠身,且腿上有残疾,生活很不方便。
见我们来到,姚桂芝连忙让儿子搀扶着站起身子,高兴的使唤儿子给我们沏茶。
“我家这屋子面积倒是挺大,但能坐的地方除了这间屋子,实在是没有合适的地方了。”姚桂芝老人略显不好意思的对我们说。
“这是我们老沈家的祖屋。因多年风吹日晒,现在到处都是破破乱乱,每逢下雨,都让人揪心的很,生怕大雨润垮了哪方墙,危及老母亲生命,但是没办法,老母亲舍不得卖,又怕墙面垮塌殃及左右邻居,我们兄弟几个就年年不定期的对房子进行修补。这不,你看屋顶那椽子,又得换换了。”说着,沈传龙便把我们带进他们的里屋。是的,除了姚桂芝睡觉得这间屋子看起来略显结实外,后面几间屋子的墙面斑驳凸离,显得既扎眼又不安全。
“西关街征迁改造是大事儿,包保队干部贴心的服务让我这个老太太没理由不早些签了协议!”沈传龙的母亲念叨着。
“在母亲的一再催促下,5月24日下午,我带着他前往指挥部,上交了所有需要交办的证件,并毫不犹豫地与包保队干部签订房屋征收协议。”沈传龙接过母亲的话茬,“先不说西关街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建好,这里面到底有多少困难,但指挥部领导和县民营办包保队干部们对我们一家贴心的照顾、感人至深的言语,已让我们没有理由不这样做。”“今年5月初,县民营办包保队干部到我家进行征迁改造宣传,我老母亲不识字,我又不在家。听老母亲说,包保干部们为了让她真正的了解西关街征迁改造的各项政策,便逐字逐句地给她讲解。为了让大家加深对西关街改造工程的认识,他们还专门搀扶着我母亲,带着街坊邻居一起到指挥部门前观看‘西关街规划建设效果图’”。
“是啊,儿子说的很对。包保队干部为了让我们这些老居民了解西关街改造的政策,又费力、又费心。”“他们为我们协调解决了长达十年悬而未决的住宅交界遗留问题,彻底消除了隐埋在人老几代心底的心病。当看到我因感冒老是咳嗽后,县民营办主任李善平放下手头的工作,专程请来医生给我看病,还给我买了很多治疗感冒药和各种营养补品。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我要按时服用、安心静养,简直像对待生了病的孩子一样。这些干部不是我的亲儿胜似我的亲儿!”说到这儿,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
姚桂芝老人还告诉我们,老屋太破旧,经不起风吹雨淋,也不晓得有没有福分住上建好后的新房子,但她希望新西关街能尽早建成,让儿孙们早日受益,这是她最大的心愿。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