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雪丽 通讯员 余志雁)“为了看护好祖宗的坟墓,一对夫妇不惧将房子盖在祖坟旁边,已经整整守了五十余年。”工商联包保队员惊诧不已地向我们介绍。
经了解得知,刘芝玉老人1938年出生,现年75岁,是农业社退休职工,其丈夫李进昌已去世,膝下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且都已成家立业。
6月1日上午,我们慕名来到门牌为西关街—248号刘芝玉老人家中,想听听她对西关街征迁改造一事的看法和意愿。
刘芝玉老人向我们讲述屋旁被悉心照看六七百年的祖坟历史
见我们到来,老人连忙打开门,招呼我们进屋喝茶。走进屋,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油然而生。亮亮堂堂的屋子,干干净净的地面,一尘不染的桌椅……感觉疲惫的身心立马轻松了许多。
“我这屋子看起来显得很是寒碜,你们年轻人看不上眼,但我和老伴儿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觉得蛮不错的。”她一边忙着给我们沏茶一边乐呵呵地说。“这老房子可有些年头了,是我18岁嫁进李家后和老伴儿自食其力盖的。年轻时,我们一家在高桥上边租别人的房子住,但为了守护屋后这座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的祖坟,况且租房子也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决定在这儿盖房子。那个时候家里没什么钱,做什么事儿都不容易,好在一切熬过来了。”说到这,刘芝玉老人用满是皱纹的手捋了捋散在耳边的白发。“为了盖房,我每天在家不分昼夜地纺线,让孩子他爸拿到铺子里换成粗布,然后用粗布换来木料,还喂了两头猪,卖钱后买瓦,就这样,辛辛苦苦好几年才把房子盖起来的。”说话时,刘芝玉老人的神色里流露出对老屋的深深眷恋之情。
刘芝玉老人的儿子李明向包保队成员出示房屋证件
在问及刘芝玉老人家对西关街征迁改造一事的看法时,她说:“我们老祖宗虽然是湖南人,但后来我们李家人老几代都在竹溪住,这里的土好、水好、空气好,搬到哪儿去都不情愿,西关老屋更是我舍不得的地方。这儿屋前屋后光照充足,晒被子、晒粮食方便的不得了。不过,现在西关街要征迁改造,是千载难逢好事儿。政府帮老百姓建房,即使心里对老房子有千万个舍不得,但是,舍老屋换新房我们全家都赞成,我们绝对积极配合征迁改造工作。”
包保队成员让李明细心查看实物登记表,以免出现登记遗漏
“马上要搬迁了,对于你们辛辛苦苦守护几十年的祖坟将做何打算?”我们问道。“一定得迁走的,只是迁到哪里,怎样迁,以后怎么管护等相关事宜,还需要大家在一起商议决定。不过请政府放心好了,我们坚决不会因这个影响整个改造工程进展的,祖坟愿为改造让路。”刘芝玉老人很坚定地说。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