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竹溪县以一场打造“大山里的深圳”学习讨论座谈活动,掀起思想破冰的热潮。竹溪县党员干部、企业家代表聚焦深圳经验如何本土化、山区瓶颈怎样破解、发展动能如何激活,激荡出破局的思路与实干的决心。这场思想碰撞,既是破解困局的“金钥匙”,更是奋进突围的“冲锋号”,彰显着竹溪人跳出群山局限、勇向广阔天地、敢闯敢拼敢创的昂扬斗志。现将发言摘登如下:
对标深圳经验提升能力作风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李伟
竹溪县借“干部素质提升年”契机,围绕“思想破冰、行动突围”主线,开展“大山里的深圳”学习讨论活动,探寻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以“大讨论”深化党内政治生活,筑牢思想根基。竹溪县将“敢闯敢试、有为善为”的深圳精神融入党内政治生活,构建“五学联动”机制,通过主题党日等形式组织开展110场讨论,引导党员干部查摆问题、实现思想突围。同时,选派40名党政干部赴深圳实地学习,推动领导干部在理念、能力、作风上对标提升。
以“大讨论”助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发展大局。县委党校将讨论融入主体班次教学,通过“沉浸式学习+实践性转化”,推动深圳经验本地化。创新开展“两带来”成果分享会,激发干部活力。目前已举办4期春季主题培训班,246名干部参训,还开展了多期“强县讲坛”“人才沙龙”等活动。
以“大讨论”赋能干部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质。竹溪县学习深圳的机遇意识,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进170余名专业人才,举办秦巴算力峰会,推动相关产业成果落地。紧扣产业需求,培训340余人次产业人才,多项特色产品获得荣誉。
思路不变原地转,思路一变天地宽。竹溪县将继续深化学习,打破固有思维,实现从“山区思维”到“湾区视野”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学习深圳精神聚力发展破局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李芳
竹溪县精准把握深圳精神的内核精髓,聚焦思想破冰、改革攻坚、发展破局,为服务建成支点、建设“一地四城”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聚焦思想破冰,凝聚服务大局的磅礴伟力。摒弃传统理论学习模式,邀请专家围绕前沿课题开展20余场专题辅导,助力党员干部突破“山区思维”。通过组建“两团多队”,将党的理论融入地方艺术,创作20余部特色作品,打造“本土化沉浸式”宣讲品牌。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接单”模式,实现理论传播“双向互动”,赋能发展实践。
聚焦改革攻坚,激活体制机制的强劲动能。首创推行“五长制”,融合“积分制”,开展“五子行动”,推广“全民随手拍”活动,推动城市管理与文明创建从“干部独角戏”转变为“全民大合唱”,成功斩获全国文明城市等三项国家级文明荣誉。挖掘优秀家风资源,编纂《竹溪家风家训集》,建成23个好人广场、家风馆,相关经验获评国家乡村振兴典型并在全省推广。选树100余名先进典型,开展主题实践,创新打造“迷彩思政课”品牌,夯实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根基。
聚焦发展破局,筑牢行稳致远的坚实根基。通过定向委培等机制,招录培育41名青年骨干传承山二黄,打造武陵不夜城等文旅地标和特色IP矩阵,擦亮文旅品牌。打造“官媒+社交媒体”传播矩阵,讲好竹溪故事。
厚植深圳基因促进山区发展
城关镇党委书记 柏元军
竹溪县城关镇以“敢闯敢试、开放创新、高效务实”的深圳精神为引领,立足自身实际,全力推动镇域发展。
速度对标,跑出发展快节奏。采用“外出拜访+回乡座谈”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推动武陵精酿啤酒厂等3个亿元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立项目专班,完成甘露寺路延长线征迁等多项任务,重点项目攻坚取得突破。
理念改革,创新治理新模式。整合资源,发挥“三师三老三员”作用,探索“党组织引领+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建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治理平台,推出“城事热线每件必办”反馈平台,群众诉求办结率达98%。
产业升级,激活振兴新动能。通过“三变”改革,盘活全镇闲置资产。通过“市场主体+镇投公司+村投公司+村民”运营模式,廖家河村、后坝村流转土地年租金收入达47万元,产业分红年增收12万元。延伸建设武陵精酿啤酒厂、水沐清华温泉乐园、水果集市等,初步形成以武陵不夜城为核心的“东门过早、日进小炒、武陵看戏、后坝烧烤”文旅产业全链条。
作风锤炼,锻造干部队伍。开展理论宣讲和年轻干部学习交流活动,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干部驻守项目建设、征地拆迁一线历练,形成“比着学、赛着干”的氛围。
锻造过硬队伍为全局添彩
丰溪镇党委书记 刘敬海
在“服务建成支点建设大山里的深圳”大讨论中,丰溪镇积极探索实践,努力锻造山区“铁军”,为全局添彩。
党建引领方面,丰溪镇创新实施“13345”党建工作体系,打造村级党组织“五天工作法”样板。抓住农村“三变”改革契机,采用“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镇17个村集体年经济收入均突破10万元。
产业发展方面,将发展产业作为淬炼干部经济工作能力的“主战场”。紧扣鄂渝陕旅游集散中心、中药材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围绕“扩药稳烟增蜜”思路,形成“林药+林蜜+林菌+木本+草本”复合业态,今年全镇发展黄连、青风藤、天麻等中药材1.2万亩。通过搭建合作平台,与科研机构合作推进产品认证与标准制定,提升品牌创造力,中药材产业销售收入超5亿元。
项目攻坚方面,全力服务十巫高速公路南段丰溪段征地拆迁工作,抽调73名干部,发扬苦干精神,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同时,锻炼了一批能担当、善作为的干部,解决了年轻干部农村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
基层治理方面,落实“周一接访、周二走访、周四化访”机制,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整治陈规陋习。注重培养年轻干部,实现能力素质与干事热情“双提升”。
探索山区文旅发展新路
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喻泉源
竹溪立足自身优势,学习深圳精神,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探索一条“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山区文旅发展新路径。
竹溪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森林覆盖率达82.6%,负氧离子浓度高,拥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夏季平均气温22摄氏度,“来竹溪·我氧你”康养IP吸引力强,生态产品成为价值转化“硬通货”。文化方面,竹溪是《桃花源记》原型地,有关垭楚长城、山二黄、向坝民歌等丰富文化资源,还有众多文物遗址与“三贡”资源。
在融合发展上,竹溪构建农旅、林旅、体旅等多产融合体系,14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串起全季旅游链条。发展路径上,竹溪坚持规划先行,编制专项方案,将全县作为“大景区”谋划,构建“1小时旅游圈”,通过“多规合一”管理平台确保规划落地。业态创新上,在武陵不夜城引入新技术升级非遗项目,打造文创品牌,开发特色商品,布局康养小镇,延伸康养产业链。市场运作上,组建文旅投等公司,探索合作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营销矩阵,深化“三变”改革,推出景区特许经营制度。
未来,竹溪将锚定百亿目标,打造鄂渝陕康养旅居新高地,构建“四位一体”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推动景区创A升级。深化三生融合,挖掘地域文化开发文创产品,推进“景城一体”,提升过夜游比重,让“小城有戏·慢养竹溪”愿景精彩绽放。
把科技创新作为最大增量
县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局长 杨君
竹溪虽处大山,却志在以全球视野谋划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最大增量,借新质生产力突破山区发展瓶颈,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服务大局上,竹溪积极融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布局。一方面,锚定电子信息、水产业等主导产业,推动钰邦电容、芙丝矿泉水等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通过以商招商、链式招商,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抢滩布局新质生产力,以智算中心、无人机组装等新兴产业为切入点,推动“数字+”“低空+”产业布局,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增强战略谋划能力,抓住中央政策导向与“以竹代塑”战略契机,延伸竹产业链,培育细分行业全产业链企业。锤炼专业攻坚能力,倾听企业心声,解决融资难题。提升服务转化能力,成立惠企专班,梳理惠企政策,推行“一站式”服务与限时办结制,让企业尽享政策红利。
竹溪对标深圳精神,全力打造产业集群,以钰邦电子为核心,承接沿海电子产能转移,力争“十五五”期间建成全省最大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积极壮大饮品产业,开发优质水资源,支持VOSS拓展产品线,对接头部企业,力争两年内再引进一家水饮品龙头企业。加快布局新质产业,利用绿能资源,支持数字产业园建设,融入十堰争创全国绿色数据中心,打造区域智算中心。
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湖北竹溪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郑建雄
竹溪人福药业专注于甾体激素原料药及高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经营。自2012年成立以来,企业发展迅猛,从最初销售额不足2000万元,到2024年突破3.2亿元大关,近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30%,先后荣获省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科创“瞪羚”企业等称号。
竹溪县拥有丰富的植物药资源,公司与人福集团在资金、市场、注册研发等方面深度合作,促使黄体酮、睾酮、醋酸阿比特龙等核心原料药相继获国家药监局注册批件。同时,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知识产权无抵押信用贷款等政策,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为研发注入动力。
竹溪县委、县政府提供的精准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坚持“无事不扰,有呼必应”作风,高效解决企业难题:快速办理出口退税,打通国际资金循环;落实研发加计扣除政策,提升创新效率;提供知识产权融资便利,盘活无形资产。这些举措助力公司通过美国FDA的cGMP认证,取得欧盟CEP证书及俄罗斯官方认证,产品线不断丰富,国际市场日益广阔。
竹溪人福将持续深化雄激素产品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以文化赋能塑造文旅名片
亚新文化集团董事长 张辉
十堰正以“大山里的深圳”为目标,走出一条开放创新的发展之路。竹溪在这一进程中成绩斐然,产业创新与文旅融合亮点频出。
武陵不夜城自2023年12月开街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6次登上央视,抖音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荣获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等荣誉,已形成多元化营收模式。在商业创新方面,武陵不夜城通过三期规划盘活沉淀资产,总资产价值达17亿元,总商业面积达17万平方米。此外,依托武陵不夜城带来的人流量,带动关垭楚长城等一批景区发展。
武陵不夜城的成功,彰显了竹溪发展的精神内核。建设过程中,仅用83天就盘活西关街闲置资产,体现了竹溪干部的务实团结;采用“国企主导+多方合作+市场运营”模式,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体验感与盈利能力,展现了竹溪的开拓创新精神;项目初期主动对接一线品牌,开业后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营造了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
我们将以武陵不夜城为亮点,以文化赋能打造新名片,助力竹溪建设产业兴旺、文旅繁荣、生态优美的宜居之城,携手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让大山里的药材产业焕发生机
湖北天城中药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勇
2015年,受安徽亳州中药材产业繁荣景象触动,我返乡发展中药材产业,成立药材联盟,推行“六统一”标准种植模式,与农户合作种植独活。然而,市场价格暴跌导致农户受损,项目陷入困境。
转机出现在2016年11月,行业专家刘红卫老师到访,建议依托大平台、大企业拓展市场。同年,我加入中药材天地网,开启跑市场之旅。一年间,我先后到17个省份,走访87家企业,参加21场展会与活动,将黄连、葛根、独活等中药材送进葵花、康弘、九州通等知名企业供应链,实现与药厂直接合作。
如今,公司自建基地已拓展至5000余亩,带动17个村发展2万多亩种植基地,吸纳2000余名社员。同时建成3座趁鲜加工厂,年生产能力达5000吨以上。面对中药材行业困境,公司瞄准药食同源领域,通过改造车间、借力电商新媒体推动产业升级。
去年,公司启动大健康新综合体项目,融合中医问诊、文化展示等功能,已建成两家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体。今年6月,鄂西北中药材产业联盟中心成立,构建起完整产业链,还孵化了100余名“三农”网红达人。
公司去年销售额突破6800万元,直接带动386户农户发展1.1万亩种植基地,加工车间为1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超万元,间接拉动1000余人增收,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以基层善治铺就振兴之路
兵营镇四条沟村党支部书记 冯刚
深圳的温情是其特色,四条沟村也努力打造宜居温情小村。针对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多的情况,我们采取诸多暖心举措:为留守老人装上智能呼叫器、防走失定位器,探索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安排日间照料员每月帮孤寡老人清洗衣被,开展“共做一桌菜”活动,成立“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对于留守儿童,开办“爱心课堂”,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授课,课程涵盖安全教育、红色故事、画画等。
深圳的创新体现在善于搭建平台,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四条沟村党支部借鉴这一经验,积极为村里妇女搭台:支持妇女骨干吴志琴带领姐妹在合作社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帮助张成兰成为养牛大户并带动他人。越来越多妇女从旁观者变为村里建设治理的主角。
深圳人敢闯敢试、真抓实干的精神值得学习。四条沟村面向未来也有清晰规划:在产业方面,拿出“闯劲”解决西瓜深加工和羊肚菌销售问题,拉长茶叶产业链;在治理上,拿出“创劲”,用好“党建引领协会治村”和“积分制”,化解矛盾,擦亮“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招牌;在民生领域,拿出“干劲”,紧盯“一老一小”,丰富“爱心课堂”和养老照护服务,打响“关爱老小、守护朝夕”品牌。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