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服务支点建设——竹溪县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时间:2025-03-05 11:59:28      字体:  打印  播放

“十四五”新征程中,竹溪县紧扣国家战略脉搏,以服务支点建设为核心,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坚持以工代赈为重要抓手,实践推广“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四位一体”赈济模式,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行!

微信截图_20250305115849.png

聚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筑牢乡村建设“根基石”

项目谋划之初,竹溪县始终坚持“群众自愿”原则,以“稳就业”为目标,围绕县域茶叶、中药材等乡村特色产业,科学谋划,着力补齐农村生产生活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发挥以工代赈撬动产业发展的“杠杆”作用。2021年以来,累计新建河堤7080米、产业路4750米、温室大棚26400平方米,完成土地整治2190亩。项目实施不仅改善了产业基础设施,更让乡村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

锚定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开启乡村致富“幸福门”

项目推进过程中,始终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核心聚焦点,采用专业队伍与当地群众务工相结合的模式,积极组织当地及周边群众广泛参与工程建设。2021至2024年,全县共完成以工代赈项目9个,到位资金2780万元,带动700余人参与务工,发放劳务报酬共计854万元。农民通过辛勤劳动稳定增收,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凭借劳动获取报酬,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以“授人以渔”赋能乡村振兴,铺就农民致富路。

微信截图_20250305115833.png

致力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培育乡村建设“巧工匠”

项目开工前和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训+以工代训”“老带新”等模式,将技能培训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2021年以来,全县累计培训400余人,培训人次达2000余次。其中龙王垭片区通过“建设+培训”双轮驱动,组织170名务工人员参与实战,掌握土地复垦、设备安装等7项实用技能,有效提升了劳动者技能水平,实现了“学技在工地、脱贫有底气”的良性循环。

着眼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种下乡村发展“希望花”

项目推进过程中,积极探索推广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模式,推动“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民”。在中峰镇贡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工代赈等3个项目建设中,按照“村集体产业发展+公益事业+低收入人口”模式,按照5:1:4 的分配比例,累计分红达94万元,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和治理。这一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提升了集体合作社的收益,实现了以工代赈扶贫资金的叠加效应,也彰显了以工代赈项目在激发乡村新活力方面的强大动能。

赋能重点工程领域推广,绘就乡村旅游“振兴图”

2023年以来,竹溪县在鄂坪乡黄花沟村和龙坝镇肖家边村等重点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在项目实施的当年,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获取劳务报酬共计630万元,人均增收1700余元,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进一步扩大了“赈”的规模范围。两地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完善了基础设施,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旅游“振兴图”。

11.png

以工代赈惠民生,利国利民显担当。竹溪县将继续坚守“赈”之初心,牢记为民使命,持续拓展群众家门口的就业渠道,确保以工代赈项目高质量完成,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动力,为加快建成“一城四地”、服务支点建设提供坚实支撑。(郭婷婷)

( 责任编辑:邵博汉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