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晚
湖北卫视《湖北新闻》栏目头条播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十堰乡村振兴的“两山”实践:绿水生财 青山点金》
重点报道我县
发挥“绿水青山”的先天禀赋
深入践行“两山”理论
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
“两山”实践转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十堰市以生态振兴促产业振兴,探寻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化的方法和机制,绘就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和谐画卷。
绿水可生财,青山能点金。十堰的另一端竹溪县,是“中国茶业百强县”,有32万亩茶园,但茶叶资源长期处于低效开发的状态,茶农的实际收益有限。
十堰竹溪县水坪镇前进村种茶大户余丰:“就是靠天吃饭,因为我们是分户的,没有连片,这里面不会有很大的投入,(包括)灌溉其他一些现代化的驱虫。”
如何“零存整取”,最大限度激活闲置生态资源?两年前,竹溪正式挂牌成立十堰市首家、全省第二家“两山”公司,与60多家茶叶合作社签订协议,将农户分散的茶园集中托管运营。
十堰竹溪县两山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谢青:“利用银行零存整取的理念,把整个的所有闲置资产进行整合收储之后呢,我们在网站上公开地进行招商活动,产生了效益之后进行整体性开发。”
“两山”公司还利用茶叶经营权及预期收益进行信用贷款,开发更多产业项目。现在,原本三个月的采茶期延长至八九个月,茶农亩均增收达到3000元以上。
十堰竹溪县水坪镇前进村种茶大户余丰:“我们会增加劳务收入,还有一个土地托管费,这两项加起来每亩大概可以增加2500元到3000元,分红目前预估每亩可能有个1000元左右。”
基于这几年的实践探索,目前竹溪正在起草全省第一个“两山”转化的机制和标准。从鱼、茶叶,到药材,再到旅游,构建林权、碳汇、水权交易、生态反哺等生态资源的系统性转化机制,全面激活生态资源要素,具有地方特色的“两山”实践转化路径在十堰悄然成型。
十堰竹溪县项目办副主任殷玲玲:“我们现在一直在想,能不能把我们现在在做的这些经验,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出去,同时也是想吸引其他的地方来跟我们促进交流,在后续的工作中,有更多的好的探索和促进,我们的生态资源以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转化成经济资源。”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