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楚长城文化保护和利用专家发言集粹(一)

时间:2023-08-18 09:04:44      字体:  打印  播放

8月16日,楚长城文化保护和利用座谈会在竹溪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权威专家、顶尖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挖掘和探寻楚长城中蕴藏的文化魅力、厚重历史,为楚长城系统性保护和利用注入新的灵感和火花,加快推动山区乡村振兴的文化振兴,努力把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胜势。

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楚长城文化保护和利用逐一发言、热情探讨,并针对当前竹溪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措施。即日起,分批对专家学者的发言进行摘编刊发。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王子今△

竹溪有非常优美的环境和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像贡茶、贡米、金丝楠木、山二黄等,文化闪光点非常集中、非常罕见,并且大多数都做到了很好地保护和发掘。我们怎么才能将这些项目设计地更加集中,促进和推动人们来这里感受人文、体验生态呢?

我们最关注最熟悉的老朋友——楚长城,它的墙体实际存在并且非常壮观,我多年进行秦汉交通的研究,也涉及这个地段,接下来我面对的一个课题是秦汉的工程史,所以我对楚长城的进一步研究也是相当关注。希望对楚长城墙体附近能够有进一步的发掘,通过征集的方式,寻找不同年代的文化遗物,经过考古部门比较,明确发掘认定和调查相关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说明。我们可以利用文物普查这个契机多做相关工作,可能会有更好的发现。我还读到了竹溪比较早的县志,我觉得可以把这些文献旧志整理收集并联系出版社进行印刷,会对大家的研究学习有更大的帮助,这也是一种文化资源的保护。

还有就是能不能成立一个对于竹溪楚长城或竹溪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中心,集聚各界力量来共同进行更深入、更持续的工作,尤其是要吸收考古学者来参加。最后一个具体的建议就是,进一步宣传我们的文化发展优势,多开展学术文化研究讨论会,这些拓展的方面可以为竹溪带来积极正面的效益。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王子今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院长、教授王玉德△

早在2009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总体方案》和国家文物局关于中国长城调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湖北省文化厅的组织下,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武汉大学考古系联合组队,对鄂西北传说已久的“楚长城”进行了联合调查,重点对竹溪蒋家堰镇、鄂坪乡等多处相关遗址进行了调查。我们认为在鄂西北竹溪、竹山一带与陕西省旬阳县等交界之处,确有一段数百公里的长城。

我们建议把鄂陕之间的长城统称为秦楚长城。鄂陕边界的这段长城是秦楚文化交融碰撞的见证,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大致以鄂陕边界的这段长城作为基础,把鄂陕文化区别开来。从春秋战国以来,鄂陕边界的这段长城利用秀丽高耸的山体峭壁作为延伸,就像一串项链镶嵌在两地交界的山顶上,在天然分界线上形成一道屏障。如何宣传长城?我们不要停留在保守、割据、战争这些概念上,而应与时俱进地宣传长城。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宣传:竹溪长城,文化名片。守土有责,众志成城。因地制宜,巧夺天工。先民伟大力量的象征,旅游观光的胜地。

建议在关垭兴建秦楚长城民俗博物馆,展现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的资料与实物,作为旅游文化宣传的阵地。希望今后加强对竹溪长城的调查与研究,搞清真相,保护好遗产,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院长、教授王玉德

陕西省考古协会常务理事、秦汉研究室主任王学理△

通过这两天的参观,我感触很深,深深地感受到竹溪在过去走过的这一段路,取得的成绩是非常辉煌的,是有目共睹的。下一段路,应该在竹溪县委、县政府的擘画之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势必会让人刮目相看。

关于楚长城文化保护和利用的问题,我从两个部分谈谈个人的看法。说起楚长城,应该看它是分两段来进行的,一个是河南的楚方城,一个是从十堰以西到咱们这个地方,这两个地方的长城时间不一样。

作为楚长城我觉得应该把两段联系起来看,我建议:

一是能不能把楚长城作为宗亲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长城文化内容比较丰富,时间比较长,把楚方城到西安的长城联系起来申请;

二是围绕竹溪这段楚长城来讲,举办学术研讨会是很有必要的,学术讨论会的内容从历史文化到物质文化,从军事文化到经济文化,都有很多的内容,这对研究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军事史、中国政治史、中国经济史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召开学术讨论会,提升竹溪的对外知名度;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前期竹溪在楚长城宣传方面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宣传内容非常吸引人,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但是宣传不是对自己宣传的,而要对外宣传,既然有这么好的历史文物和文化积淀,应该在多种形式方面加大宣传力度;

四是人文交流、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和孝道文化、康养文化应该“请进来”,也要“走出去”,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交流传播的内涵,开发多元的文创产品,提升文旅消费带动能力;

五是要做好考古工作,楚长城有着2300多年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只有通过考古,才能对这段长城修建时间的定性上有一定的作用,为后期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改善交通条件,高度重视交通这个基础工作,积极为后期楚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

——陕西省考古协会常务理事、秦汉研究室主任王学理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