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十堰市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十堰传媒中心举行。
会议发布了全市首批37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竹溪县三个村镇榜上有名。
全市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1.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柑橘)*
2.丹江口市均县镇(柑橘)
3.丹江口市浪河镇(茶叶)
4.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庄子沟村(柑橘)
5.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行陡坡村(柑橘)
6.郧阳区青山镇(茶叶)*
7.郧阳区五峰乡(油菜)
8.郧阳区南化塘镇(蛋鸡)
9.郧阳区杨溪铺镇(香菇、油橄榄)*
10.郧阳区胡家营镇土地沟村(蚕丝)*
11.郧西县马安镇(香菇)
12.郧西县香口乡(蔬菜)*
13.郧西县安家乡田坑村(茶叶)
14.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电子商务)
15.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休闲农业)
16.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休闲农业)
17.竹山县得胜镇(茶叶)
18.竹山县得胜镇圣水村(茶叶)*
19.竹山县竹坪乡(茶叶)*
20.竹山县文峰乡东钦村(脆红李)
21.竹山县文峰乡太和村(休闲农业)
22.竹山县溢水镇东川村(食用菌)
23.竹溪县中峰镇邓家坝村(贡米)
24.竹溪县丰溪镇(中药材)
25.竹溪县汇湾镇(茶叶)*
26.房县窑淮镇(茶叶)
27.房县上龛乡(中药材)
28.房县青峰镇横峪沟村(生猪)
29.房县土城镇(黄酒)*
30.房县化龙堰镇上湾村(蔬菜)
31.张湾区黄龙镇斤坪村(蔬菜)*
32.张湾区汉江路街道柳家河村(汉江樱桃)
33.张湾区柏林镇白马山村(茶叶)
34.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休闲农业)
35.茅箭区茅塔乡大沟村(茶叶)
36.茅箭区大川镇浪溪村(蔬菜)
37.武当山特区八仙观村(茶叶)
备注:标“*”村镇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竹溪贡米,竹溪县特产,唐代始封“贡米”,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粒大个长,色泽光亮,晶莹饱满,浆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体所需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
竹溪贡米主产区位于中峰镇。为了做大做强贡米产业,该镇坚持 “工农对接、产业兴镇”的思路,依托贡米传统文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狠抓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基地等做法,贡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贡米种植面积现有16000亩左右。在产业发展中,全面推行 “公司+基地+大户”模式,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鼓励农户转让土地使用权,保留承包权,积极引导土地流转。采取租赁承包的办法,将土地有偿转让给种植大户和农村能人,让有经营头脑和经营能力的农户承包经营,变零散种植为集中种植。一方面建立机制,提高农民参与种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与加工企业对接,实行订单种植,从而有效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促进了贡米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为了保证贡米品质,种植过程中,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不打农药、不含农药残留,完全使用有机肥和生物措施除虫防病。因此,“竹溪贡米”也先后荣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
竹溪中药材,竹溪草木,一半是药。《竹溪县中药资源志》共收录3200多种生物中药资源,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的12.5%左右。早在1956年,竹溪县就被授予“黄连之乡”称号,特别是丰溪镇种植的黄连、重楼、独活、桫罗、天麻、葛根等中药材,是“道地上品”。
位于鄂渝陕三省市交界、秦巴山中的丰溪镇,大部分区域海拔1000米以上,该镇山场资源丰富,有“高山药库”之称。52万亩宜药山场中生长着以重楼、黄连、天麻、梭椤、党参为主的100多种药材,全镇中药材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5万余亩,年集并外销药材2万余吨,年销售额达到了1.6亿元以上,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2%以上。现已建设成为秦巴山区中药材集散地及原材料供应溯源地。
近年来,丰溪镇积极推进中药材品牌建设,培育了一批品质独特、道地性强的优势品种。肉独活、华重楼、毛姿菇、黄连、梭罗、天麻等多个中药品种均获得行业认可认定,注册武福岛天麻、益农葛根等中药材类商标10余个。同时,该镇积极探索“药食同源”,着力打造“药食同源”全产业链平台,探索“药食同源”产业化路径,以丰溪蒸盆为代表的30余种药膳全面推广,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现全镇建成药膳体验中心1个,药膳主题餐馆3个。
竹溪贡茶,干茶条索紧结,在茶汤中显毫、秀美、匀整,色泽翠绿光润,外观鲜嫩。茶汤色嫩绿明亮,甘醇鲜爽,清香持久,滋味鲜爽醇厚,叶底绿亮匀齐。茶叶内含有机质高,具有止渴生津、去暑消食、提神益思、怡情悦性之功效。主导产品有"梅子贡"绿茶、乌龙茶、红茶、茶食品、茶提取物五大系列60多种产品。
汇湾素有“贡茶之乡”的美誉,茶叶发展历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种茶史,1300多年贡茶史。据史料记载,梅子贡茶起源于春秋,驰名于盛唐。梅子垭村现仍保存唐宋朝时期的古茶树37蔸。享有“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之美誉。近年来,该镇以“贡茶特色小镇、生态美丽乡村”为目标,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脱贫主导产业来抓,积极采取政策促动、招商引资、技术培训、打通销售市场等措施,有效带动群众务工,巩固脱贫成效,实现了茶农和企业“双赢”。
截至目前,汇湾镇茶园面积已达7.5万亩,引进市场主体新建大茶加工车间3个,建成名优茶叶车间32个,茶叶博览园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52家,年产值近亿元,年均生产名优茶30吨,生产普茶、芽茶375吨,生产大茶150吨,年均生产各类茶叶555吨,实现产值近亿元,通过实施“流转得租金、入股分股金、务工挣薪金”的三金模式,受惠群众3651户11353人,真正让“贡茶小镇”这个金字招牌惠民兴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精神,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进一步夯实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今年3月以来,我市组织开展了首批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经村镇自愿申报、县级审核推荐、市级抽查复核、网上公示等程序,决定认定丹江口市习家店镇等37个村镇为全市首批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其中包含前期已经认定的1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认定的37个示范村镇中,以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水果、木本油料和黄酒为主的农业重点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占比达72.9%。示范村镇主导产业规模大、标准高。其中,16个示范乡镇中,产业规模过万亩(头)的有14家,占比93.3%;21个示范村中,产业规模超过1000亩(头)的有13家,占比61.9%。
资料图
认定的37个示范村镇,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共75家,其中市级以上经营主体37家,占比达到49.3%以上,省级以上新型经营主体10家,占比达到13.3%以上,拥有3个以上经营主体的村有9个,占示范村比例达到42.85%。部分乡镇还组建了以省级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资料图
这些示范村镇发展了一大批优质专用、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提高了当地农业资源产出率和比较效益,部分村镇还发展有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如竹溪县汇湾镇19个村共有35家茶叶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去年该镇茶叶产值达2.5亿元,茶农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
资料图
这些示范村镇主导产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有机衔接,实现了链条化、一体化发展。电子商务、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已有初步发展。如竹山县文峰乡太和村紧紧依托4A级景区太和梅花谷资源优势,发展茶叶600亩、精品采摘园350亩、设施蔬菜100亩、鲜切花25亩、灵芝等中药材20亩,成立茶叶、鲜果、蔬菜、香菇、鲜花、中药材等专业合作社6个,建成传统院落4个,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12家,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湖北旅游名村”。
资料图
大力发展资源禀赋集中、主导产业突出、优势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明显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乡村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快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建设、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下一步,我市将指导各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明确主导产业;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推进科技入户;加快品牌培育,拓宽市场营销渠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一批主导产业突出、联农带农显著、融合发展有力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突破性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