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竹溪:“小叶+大叶”双轮驱动 共同缔造让茶产业链价值倍增

时间:2023-06-15 11:33:30      字体:  打印  播放

近年来,竹溪县两山生态公司作为湖北昶禾资本运营集团旗下子公司,在县委、县政府及集团党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竹溪县以共同缔造思想为载体,以传统茶产业为切入点,探索性融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念和方法,共同缔造出了一条老资源焕发新活力生态资源开发新道路。

图片1

“老产业遭遇新困境”

---茶园经营现状共评

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2℃-16℃,植被覆盖率87.3%,空气环境优良天数超过320天。竹溪茶种植区海拔高度均值520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了竹溪茶叶的优良品质,竹溪县也被誉为“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有机绿茶之乡”。

竹溪县是“中国茶业百强县”,现存茶园总面积达32万亩,可采摘面积超过16.5万亩,其中,通过无公害认证面积10万亩,通过有机茶认证基地面积3.5万亩。尽管坐拥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但竹溪茶叶资源实际长期处于低效开发的状态。

茶园定期有收益,但给农户带来的收入不多。竹溪县传统茶叶产品以名优茶为主,每年只采春秋两季茶,采茶期不到三个月。种植茶叶的农民在每年常规采茶期过后,就选择外出务工,每年抽出两个月回家对茶园进行基础管理维护。茶产业发展给农民带来了收入,但时效性强,且收入有限。

茶叶产业遍地开花,但整体效益不高。竹溪县茶叶种植总面积大,但茶叶种植基地所处位置相对分散,产业发展“遍地开小花”,整体效益却并不明显。产业发展以茶叶种植基地为据点,各乡镇成立了多个小型茶叶合作社,但存在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质量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问题,导致竹溪茶叶虽然有质有量,但经济效益始终不高。

茶园标准化程度不高,资源闲置情况不少。竹溪是传统茶产区,茶叶种植面积大,但随着人口迁移的发生,部分茶园老化严重。有的茶园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传统采摘成本高;有的茶园坡度大、土质薄,加上树龄较大、茶树嫩叶层少,导致茶园单产低;有的茶园缺行断株,杂草丛生,茶园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

传统茶企各自为政,整体品牌效应不强。竹溪本地大型茶叶企业数量不多,但几乎村村有茶叶合作社,企业与合作社之间合作不多,利益联结不紧密,导致茶叶品牌多而杂,知名度不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对外未能形成整体优势,竹溪茶的品牌效应暂未形成。

图片2

“老茶树焕发新活力”

---产业发展共谋、产业落实共建、产业经营共管

为积极应对因资源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带来的影响,重新焕发茶叶产业的生机与活力,竹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茶园展开调研,深入基层广泛集中民智,听取了290个产茶村群众的意见建议,综合专业意见建议后,最终明确了“芽茶+大叶茶”双推进的茶产业开发新路径。

升级产业发展战略,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为建立健全茶产业链,竹溪县系统梳理了上下游茶叶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出台了《竹溪县金融业支持茶产业链信贷投放暂行办法(试行)》,并聘请专业机构制定了《茶产业链五年行动方案》,目前,竹溪县人民政府正在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共同制定《竹溪县茶产业十年发展规划》(2022—2032年),指导推动茶叶资源深度开发。

积极探索平台赋能,“贷”活产业发展资金。2021年12月,在竹溪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竹溪县两山生态建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专门从事生态资源收储整合、经营开发、市场交易、资本运作、展示推介等工作。竹溪县通过政府搭桥、市场运作的方法,两山公司与60余家茶叶合作社签订《受托支付协议》,以两山公司作为平台,利用茶叶经营权及预期的大茶收益进行信用贷款,由两山公司作为资金管理方,开发大茶产业项目。针对茶产业市场主体小而散的问题,竹溪县创新路径,引入两山公司的资本运作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集零为整,扩大资源优势,针对大叶茶的经济价值,尝试性进行简单VEP核算,推出了“茶叶贷”。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全面开展茶园标准化管理。为保证茶园经营效益,切实提升农民收益,竹溪县两山公司与本地合作社签订了《茶园管护服务协议》,在茶园管理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帮助合作社对茶园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变过去粗放的个体经营方式为集团化集约型经营方式,形成基地统一认证、大茶统一采收,产品统一包装,质量统一管理,品牌统一维护的“两山平台+集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组团发展模式。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为积极应对传统茶产业发挥效益时间短、留不住人等问题,竹溪县在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进大叶茶综合开发利用。为解决大叶茶销路问题,两山公司与本地合作社签订了大茶采购合同和大茶购销合同,大量收购本地大叶茶;同时引进灵芽茶业集团进行专业化运营,建立健全产品标准,统一产品包装,弥补了茶农职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新装上市”的竹溪大叶茶远销海外。

“小茶叶产出大收益”

---产业效果共享

竹溪县通过对传统茶叶资源的深度开发,进一步提升了茶树的产业价值,让传统茶产业发展中处于闲置状态的大叶茶和老茶树变成了畅销海外的“俏手货”,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增加了茶农收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芽茶+大叶茶”双推进的模式,让原本三个月的采茶期延长至八九个月,芽茶嫩叶采摘完后,继续采大叶茶,持续创造经济效益。竹溪县通过发展大叶茶,带动了农民增收,茶农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提高了茶叶综合收益的同时,也把人留在了农村,让茶农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茶产业链的第一笔收入实实在在装进了茶农自己的口袋。

整合零散资源,平台“贷”活了资源。2022年2月,竹溪县农商行首笔“茶叶贷”资金正式放款,现已到账6000万元,用于精制茶产业园的建设。竹溪两山公司还与省农担公司签订担保协议,与竹溪县农商行签订50亿元综合授信意见书和3亿元茶业贷款合同,两山公司作为资金管理方,收取管理费用,茶产业链的第二笔收入通过两山公司留在了竹溪,保证了产业链的正常运行。

探索新发展路径,盘活了闲置资产。竹溪县精制茶产业园项目于2022年8月建设完毕,设备安装到位。竹溪县灵芽茶业集团租用厂房车间进行生产,租金付给两山公司,实现了资产的盘活,也创造出茶产业链的第三笔收入,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后备资金。同时,竹溪县通过专业化运作,降低了茶园管理成本,促进了茶园的健康发展。茶农工作在茶企,实现了新的就业;茶园经过标准化管理,创造了新的价值,也带来了茶产业链的第四笔收入,茶农的收益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

专业化运营撬动发展,提升了产业综合效益。专业运营公司的加入,极大改善了茶产业原始化生产的状况,新建的专业化生产线、高标准设计的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了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2022年9月12日开始投产的竹溪灵芽茶业集团精制茶车间,到2022年年底,已收购毛茶350吨,生产成品255吨,半成品95吨,产品远销至东南亚和非洲。2023年一季度灵芽集团已销售成品茶102吨,实现收入140万元,预计4月底前可出货120吨,预计实现收入290万元。竹溪茶香飘越重洋,出口创汇也带来了竹溪茶产业链的第五笔收入。

通过共同缔造的理念,立足本地产业和资源基础,实施“小叶+大叶”双轮驱动,做到了将每一片茶叶的经济价值挖掘到底,原本未开发的【大棚】也开始发挥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产业效益让茶农共享。随着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宽,经济效益的不断展现,将来【参与】大茶产业发展中的合作社和茶农会越来越多,双效驱动的效益也会逐渐增强,茶园生长离不开政府、企业和茶农的共同管理。竹溪县背靠大山,实实在在运用共同缔造将“绿水青山”通过茶产业升级变成了“金山银山”。(王旭培)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