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宣传阐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村镇创建|竹溪:村规民约“双向奔赴” “约”出文明好乡风

时间:2023-05-10 09:02:08      字体:  打印  播放

“前几年,村里只要有人家过生日或办红白喜事,放鞭炮、摆酒席必不可少,大家都爱攀比谁家烟花放得多,从小挂鞭变成大盘鞭、大礼炮,鞭炮越买越贵,水涨船高的‘人情钱’也让村民力不从心。如今村里有了规定,丧事简办、喜事新办,过生日不摆酒席不收礼钱,大家伙儿都打心里支持。”新洲镇双龙村党支部书记柯昌林介绍道。

民风转变的背后,是双龙村移风易俗工作的持续推进。近年来,双龙村不断深化共同缔造理念,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开展以革除陈风陋习、弘扬时代新风为重点的移风易俗活动,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规矩一起商定  承诺一起遵守

“想要‘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更不能只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只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在村规民约制定实施过程中,双龙村始终遵循“大家议、大家定、大家认、大家守”的原则,先后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小组会、院坝会、乡贤会等20余场次,发放调查问卷400余份,广泛征求摸排到环境治理、移风易俗、赡养老人等群众呼声较高的意见建议,四大类30余条,为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集思广益,村民共同制定了《双龙村移风易俗公约》和《双龙村村规民约》,将弘扬孝道、尊老爱幼、和谐敦睦、生态环保、人情减负、破除迷信等内容融入其中,倡导“婚事新办、白事简办、生日不办”,逐步改变原先“讲排场、讲阔气”的不良风气。村规民约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村民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村规民约让乡村保留了人情味,减少了人情债。去年以来,村里没有一场大操大办活动,没有一起扯皮打架矛盾事件发生,村民的人情支出负担也明显减轻。事实证明,村民自己参与制定的村规民约,更能自觉遵守。 

完善一套机制,坚持一以贯之

移风易俗工作只有建章立制,才能在久久为功中激浊扬清。为让文明乡风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双龙村聚焦长效落实“后半篇文章”,用活载体,建立机制,让乡村精神文明“硬核”起来,为乡村振兴“凝心”。

“议事”平台解难题。坚持“众人的事众人来商量”,搭建村民议事亭3个,发动人大代表、乡贤能人、党员中心户参与群众说事,大到国家政策的解释与落实,小到邻里之间家长里短的倾听与调解,村民遇到烦心事、急难事或困惑事,都可以集中来这里说一说。按照小事农户家中随时议、难事湾组协商集中议的方式,双龙村哪里有需求就在哪里开展协商议事,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及时化解了多起邻里矛盾,解决了群众反映的旱厕改造、环境整治、路灯安装等多个问题 。“五好”评比立榜样。每季度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农户”“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群众性的评比活动,评选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典范,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榜样,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先进代表,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全村96%的家庭达到了“五好”标准,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了文明乡风的种子。

“积分”管理激活力。为真正激活家庭细胞参与基层治理,双龙村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积分制+爱心超市”工作机制中,将村民遵纪守法、孝老爱亲、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环保卫生等方面表现纳入积分范畴,以爱心积分超市为依托、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积分兑换物品为抓手,激发了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参与公益劳动、参与政策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了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文明改变形象的良好氛围。

建强一个堡垒,引来一缕清风

“记得刚开展环境整治时,大家都认为是公家的事,参与度并不高,党员中心户张子成主动提出负责自己所在的村民小组环境卫生,其他村民也都跟着行动起来,该拆的拆,该整的整,现在房前屋后的环境好多了,我们住着也舒服多了。”村民小杨回忆说。

在双龙村党支部书记柯昌林看来,乡村要振兴,靠的是大家共同努力。“要让每位村民都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用好每个人的长处,放大每个人的优点,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双龙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四会治村”模式,始终把群众作为缔造和美乡村的主角,立足“共谋”成立村民议事会、立足“共评”成立监督评议会、立足“共管”成立红白理事会、立足“共建”成立乡贤理事会,村“两委”班子成员进入“四会”机构中担任相应职务,在发挥领导、带头、影响和监督作用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的执行机构、工作规则,实行“四会”治村,使全村形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自己管”的良好氛围。

乡村美不美,既看“颜值”,又看“气质”。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各项文明实践活动和村级事务管理,如今的双龙村邻里和谐了、矛盾纠纷少了;赌博酗酒打麻将的人少了,听广播、学知识、学技术的人多了;相互攀比、吵架斗嘴的人少了,勤俭持家、发展产业的人多了,文明新风浸润乡土,双龙村用“红心”点亮了“民心”,以党风净化了乡风、淳化了民风,为共同缔造“六美”乡村注入了源源不竭的文明力量。(甘滕飞 赵 佳)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