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啟良,男,汉族,1952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十堰市竹溪县啟良植物研究所负责人。他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踏遍竹溪群山万壑,遍历艰辛,开展植物资源普查与研究24年,出版专著三部,奠定地方植物志编写范式,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突出贡献。获评荆楚楷模,其家庭荣获“全国五好家庭”称号,《竹溪植物志》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立志为绿色宝库“正名”
竹溪县位于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堵河上游,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绿色基因宝库”。但有统计的植物资源只有970多种。“既然是宝库,怎么可能只有900多种?”媒体从业的敏锐让他对此充满疑惑。1999年,因病无法再扛起笨重的摄像机后,他萌生新的人生志向,做当代李时珍和徐霞客,走遍竹溪的山山水水,揭开竹溪绿色宝库之谜。但这谈何容易!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竹溪县委、县政府对他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专门成立地方植物考察办公室,提供启动资金,全力支持他进行植物资源普查。
跋山涉水为植物建“户口簿”
野外考察常常面临生死考验。十八里长峡距竹溪县城248公里,海拔2740米,山高路险,人迹罕至。为了寻找一种名叫“太阳草”的植物,他6次穿行高山密林,碰到过蛇,遭遇到野猪,最终在一个悬崖顶部找到。葱坪是竹溪最高峰,猛兽出没、天坑暗藏,为采集标本,他9次爬上这座山头,几次与黑狗熊接踵而行,夜宿山上闻听野兽嚎叫,旱蚂蝗咬后留下的黑色伤疤遍布双腿。在天宝乡杨家坪考察时,他脚下一滑,随着石块跌下山谷,右手指骨节当即断裂,鲜血流了一地……
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通宵达旦自学植物学知识和志书编撰知识,向国内40多名专家请教,2005年终于完成《竹溪植物志》编撰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县级植物志,为地方植物志的编写创立了模式样本。他脚步不停,继续考察。2011年、2016年又相继出版《竹溪植物志(补编)》《湖北竹溪中药材资源志》,使竹溪境内已知植物总数增加到3800多种。
为野生珍稀植物“安家”
在多年的调查研究中,他发现了绝迹百年、曾被植物界视为灭绝的陕西雨叶报春、小勾儿茶,最先发现了葫芦科雪胆属新种——竹溪雪胆;也看到了被剥掉树皮的胡桃楸树、连兜挖走的红豆杉、拦腰砍掉的小勾儿茶。他意识到发现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为确保陕西羽叶报春、小勾儿茶不再绝迹,他积极进行人工繁育,收集种子送交国家种子资源库;深入学校、机关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成立“竹溪县啟良植物研究所”,积极与北京、武汉、昆明等地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收集植物种子1800余种,全部纳入国家保护。在他的积极建言下,竹溪县制定《珍贵树种培育工作规划》,每年筹措1000万元用于珍贵树种培育,红豆杉、珙桐、小勾儿茶等已成集中连片之势,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鄂西北规模最大的珍稀植物园。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