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青山逐梦映春晖---记竹溪广电台退休干部甘啟良

时间:2023-02-16 16:59:38      字体:  打印  播放

今年3月的一天,艳阳高照,竹溪县境内的深山里却突然下起“桃花雪”。行走在进入十八里长峡的路上,甘啟良对于这样的反常天气并不觉得奇怪。从事植物考察十余年,他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十八里长峡,每次都历经艰辛,但都能满载而归,他的考察成果,为十八里长峡成功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加工作30多年来,甘啟良不管是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还是后来退居二线后从事植物普查,他都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忠实兑现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亮丽出彩的人生。

守土尽责,传播正能量

1972年,从学校毕业的甘啟良被分配到竹溪县委报道组,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工作。当时很多乡镇都不通公路、不通电,他背着相机步行到乡村采访,有时一走就是200多公里,双脚常常磨得满是血泡。白天采访,晚上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写稿,很多山乡新事通过他的报道被传播到山外。1978年,他采写的通讯《露水集新貌》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日报》刊播后,对开放农村集贸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1980年前后,他采写了反映农村土地改革的《要想富 农工副》、《长松之路》、《凤凰飞进社员家》等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89年夏,竹溪决定成立电视台。时任竹溪县委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的甘啟良,怀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爱之情,主动请缨筹办电视台。创业伊始,一穷二白,什么都是从零起步。摄像技术要学习,采访、编导、制作、播出等流程也靠他一个人完成。他克服人员少、设备差、经验缺等困难,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内宣外宣一起抓,使竹溪县广播电视台迅速走上正轨,很多工作走在十堰县级电视台前列。他根据全县工作实际,开设了《农村科技》、《计生天地》等具有乡土气息的栏目,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

在十多年的新闻工作岗位上,甘啟良身体力行,处处率先垂范,白天肩扛摄像机,深入一线采访,晚上撰写解说词、编辑画面,为年轻编辑记者树立了榜样。1992年,竹溪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造林绿化典型,为拍摄绿化荒山的专题片,他山里山外、山上山下跑,整整忙了三个月,人瘦了一圈,却拿出了具有极强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作品,受到竹溪县人民政府嘉奖。

甘啟良说:“新闻记者就要站在时代前沿,传播正能量,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甘啟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年过半百,自找“苦差事”

2013年底,新华社高级记者方政军给记者打电话,问是否知道他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学甘啟良近况,称他已与同学失去联系七八年时间。方政军不知道,他的这位同学,近几年“潜伏”深山,正在干一件“大事”。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1999年,甘啟良经常头痛、心悸,起初他并没在意,后来病情加重,在家人的劝说下才到医院检查,发现患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这头“老黄牛”不得不停下脚步,住进了重症监护室。经过手术治疗,甘啟良病情逐渐好转。

出院后,年近五旬的甘啟良向组织申请,从电视台台长岗位上退下来。同事和家人们都以为他解甲归田后要好好歇息歇息,安享晚年。谁知,他作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毛遂自荐,担负起全县植物资源调查重任。一个新闻记者,要搞植物调查,这不是开玩笑?植物考察要跋山涉水,他大病初愈能吃得消吗?面对各种疑问,甘啟良不为所动,默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了人们一个肯定的答复。

其实,甘啟良内心的绿色情结早已根深蒂固。早年在农村驻队时,他就迷恋上了神奇的草药,对绿色植物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后来记者工作的便利,又使他有了经常亲近南山千里林海的机会。但有着“绿色王国“和“植物宝库”美誉的竹溪,当时记载的植物总数只有900多种,甘啟良对这个结论深表怀疑,发誓要把全县植物宝库家底盘点清。

于是,不管是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上,还是在幽深陡峭的峡谷中,也不管是在冰天雪地的寒风里,还是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下,都能看到一位头发斑白、背挎多种工具的男子,一年四季奔走在竹溪山水之间,吃住在野外,与植物为友,与动物为伴,不懈探索自然王国之谜。

历经艰险 屡获新发现

从 “老新闻”到 “植物迷”,要跨越知识的鸿沟,更要付出超常的艰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2002年,首次南山考察就给了甘啟良一个下马威。那天中途下雨,破旧的吉普车故障频发,甘啟良和司机奋力将车推上山垭,身上溅满泥浆,几次差点连车带人滑下山谷,午夜才赶到竹溪县桃源乡政府。回来时汽车坏在路上,甘啟良钻进车底修理,后背被锋利的路基石扎破,血水染红了衬衣。但为了自己的绿色梦,他觉得吃这点苦不算什么!

位于鄂渝边界的十八里长峡素有 “绿色植物基因库 “之称,距竹溪县城500多公里。这里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49座,最高峰葱坪海拔2740米,终年云雾缭绕,人迹罕至。甘啟良毫不犹豫地将长峡作为他进行植物考察的主阵地,把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长峡,足迹踏遍这里的绝壁深涧、山崖险滩,其间遭遇的苦难、经历的凶险数不胜数。

2005年8月,甘啟良进入陡峭的樟木寨峡谷考察。在攀越悬崖时,手抓的岩石断裂,他的大拇指甲盖全部被岩石剥离,鲜血直流。险些掉下深谷的他忍着剧痛,翻过悬崖继续考察。2012年8月,他攀登竹溪最高山峰葱坪,半途几位同行的年轻小伙实在坚持不了,返回住地,甘啟良和向导继续沿着兽道摸索向前。在攀爬枪刀崖时,他从崖坡上滑下4米多远,膝盖和手臂摔得鲜血淋漓,但他爬起后又向上攀登。尽管危险不断,但因葱坪山头药材丰富,有的药材只有在这里才能采到,且上山一次异常艰难,甘啟良下决心不到山顶不回头。而摆在眼前的只有一条黑熊和山羊往返的悬崖小道,左边是绝壁悬崖,右边是深不见底的深涧,甘啟良扒开铁弹似的髭羚粪便,艰难地爬了上去。时间到了下午5点半钟,一看海拔仪,还在2000多米处,当天既到不了山顶也无法下山,他只得以地当床,夜宿山林。不巧的是,当夜下起了毛毛细雨,甘啟良和向导赶忙捡来柴禾点燃御寒。第二天天一亮,他又开始了紧张的标本采集工作。

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作为业余植物工作者的甘啟良常常感到知识贫乏。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一方面买来植物专著钻研,一方面或登门、或将标本寄给国内著名专家虚心请教。几年来,他自掏腰包跑武汉、上北京、到昆明、去广州等地拜师求教,中科院院士吴征镒、王文彩,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宇、梁松筠,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院研究员郑重、李建强、江明喜,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锡文、李恒,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启明、杨亲二等专家学者被甘啟良的执着所感动,都给了他热情的指导和帮助。

一次次的历险,一天天的求索,甘啟良收获了意外的惊喜。2005年,他编辑出版了全国首部县级植物志——《竹溪植物志》。这本重达3740克的专著,收录了竹溪境内2216种植物,其中1520种配有彩色照片,每种植物都根据标本详细介绍了植物形态、地理分布、经济用途等。此书一经出版,迅速在植物学界引起轰动,并斩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接着,甘啟良又一鼓作气,继续考察,2011年10月,180万字、1503种植物配图的 《竹溪植物志 (补编)》问世,宣告竹溪境内已知植物总数由2216种增加到3293种。通过多年考察,甘啟良先后发现了10个疑似新种、140个湖北新记录种,其中属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53种、国家珍贵树种21种。

让人惊喜的是,甘啟良有两项发现震惊国际植物界。2008年4月,他在十八里长峡腹地看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植物新种,他拍了照片,采集了标本,分别邮寄到昆明、北京、武汉等植物科研院所进行鉴定,结果为:此植物是被植物界视为已经或可能灭绝的植物——陕西羽叶报春。不久,他又发现数个百年绝迹的小勾儿茶植物分布株群。小勾儿茶最早是1907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湖北英山首次发现,此后近百年再未有人发现该物种,植物学家曾认为小勾儿茶已经灭绝,直到2001年,才由武汉植物园江明喜教授发现第一株。2002年江明喜与甘啟良在十八里长峡考察时,发现了第二株。此后经过深入考察,在此地发现40多株小勾儿茶,十八里长峡因此被证明是中国分布最多小勾儿茶的地方。

这些重大发现,刷新了竹溪的物种记录,也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植物图谱。

甘啟良的植物科研成果不仅受到国内植物学界广泛赞誉,而且得到国际植物学界认可。2009年,应国际天南星科学会秘书长马克的邀请,甘啟良出席了在法国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天南星学术研讨会,他是唯一一个无职称、非专业的参会人员。2011年,他发现并命名一个植物新种,此项成果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国际性刊物植物分类学报认可并发布。今年元月,他发现并命名的又一个新物种 “竹溪繁缕”,被欧洲国际权威杂志芬兰植物学报认可并发布。最近,他又先后收到欧洲和美国两家国际性权威刊物的来信,获知他发现并命名的另两个植物新种成果将在近期发布。

不计名利 丹心写春秋

2011年,竹溪县被确定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县之一。但是,竹溪县卫生系统因缺乏专业人才,相关工作难以开展。此时,早已从业余转为 “专业”的甘啟良成为这一任务的不二人选。

对于植物考察的艰辛,甘啟良的老伴李盛兰最有发言权。 “每次老甘从山里回来,身上伤痕累累,虫咬蜂蜇,刺划石割,至今两条腿上还留下30多个旱蚂蝗叮咬的疤痕。”李盛兰边说,边擦拭眼角的泪水。她实在不愿年过六旬、曾经做过较大手术的甘啟良再干这种冒险的工作!

然而,李盛兰也知道,咋劝也拉不回这头 “犟驴”,她只得毅然放弃经营了十几年的副食经销店,当一名“义工”,加入到中药材资源普查队伍中。以前进山考察,甘啟良都请一名司机,现在为节省费用,他自己驾车。李盛兰严重晕车,竹溪山高路险,山路弯弯,她常常呕吐不止。然而,到达目的地后,她顾不上休息,跟随甘啟良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不仅李盛兰义务当起甘啟良的助手,全家人几乎“总动员”,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女儿当起了他的打字员,儿媳替他填写植物卡片,儿子负责搬运标本。

由于时间紧,经费少,县里下达的任务是完成标本采集600种,完成重点药材采集100种。甘啟良并未因此而应付了事,而是能多采尽量多采,力争使“竹溪药材之乡”的名声更响。在他的努力下,今年元月,竹溪县上交国家中药材标本达到1404种,在第三次中药材资源普查494种的基础上增加900多种,上交重点药材样品148种、药材种质资源140种,受到了国家和省中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领导及专家的好评。

多年来,除领取基本的考察费用外,甘啟良没多拿过一分钱报酬,也从没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处处精打细算,节省开支。十几年来,他穿烂的胶鞋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双,记录的植物普查笔记有十几本,拍摄的植物照片有2万多张,采集标本1万多个。谈及这些年的感受,他感慨地说:“没有县委、县政府和家人的大力支持,我做不出今天的成绩。能为竹溪的绿色崛起尽点绵薄之力,我无怨无悔!”

踏遍青山人未老,痴心不改写春秋。盛名之下,甘啟良却平淡如常。他多次婉拒媒体的采访,谢绝了许多先进表彰。因为,他要排除干扰,继续追逐青山的脚步。去年,他成立了啟良生物研究所,决心把植物研究向纵深推进。

采访结束,我们看到老甘窗台上自己培植的陕西羽叶报春花开得正艳——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枝报春花?(喻泉源)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