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县教育局、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的“教育杯”《“突围九问”我来答》大讨论有奖征文活动,自2月13日发起征稿以来,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踊跃来稿。经遴选与主题契合度高的优秀作品逐期刊登,敬请关注。
常怀“自省”之心,常温“立功”之志
优良的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吸引力,而人的作风好坏决定着环境的好坏。作风差,环境就差;作风好,环境就好。
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他们的作风好坏对环境是否优良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体而言,大部分党员干部的作风是优良的,但也有少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着思想解放不够、能力本领不强、攻坚决心不大、工作落实不力、工作作风不实、斗争精神不强、服务质量不优、纪律规矩不严、履职成效不好等“九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县委开展“突围九问”谈心谈话工作,恰逢其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科学性、指导性,抓住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牛鼻子”,是治疴良药、治县法宝、发展指南。笔者认为,“九问”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问:一是有没有“自省”之心;二是有没有“立功”之志。换言之,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常怀“自省”之心,常温“立功”之志。
为什么要常怀“自省”之心呢?《劝学》告诉我们:“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论语》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下没有十全十美之人,亦无尽善尽美之事。如果定力不足,加之诱惑不断,则易为物役,从而迷失自我。唯有自省,发现不足、反思过失,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及时纠偏、校正航向,不断进步、日臻完善。逆境时,固然要自省;顺境时,更要自省。在自省中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简言之,自省能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省能优化我们的思维、升华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的能力。助人提高者,“自省”为元勋!
那么如何自省呢?《孟子》告诉我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以前,我们在总结一项工作的时候,针对别人和针对自己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对别人的成功进行归因时,只强调客观因素例如党组织的培养、党的正确领导,对别人主观上的努力却视而不见;在对别人的失败进行归因时,只强调别人主观上的失误,却对客观因素视而不见。而在对自己的成功进行归因时,则往往强调主观上的努力,却对客观因素例如党组织的培养、党的正确领导视而不见;在对自己的失败进行归因时,只强调客观原因,却对主观上的失误视而不见。总之,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既要看到客观原因,也要看到主观原因。
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与错误,没有换位思考的自觉。凡事责人而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只指责别人过错,而不找自己的问题,往往会使小纠纷成为大矛盾。正如《弟子规》所言:“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善于自省的团队不断发展,善于自省的个人不断进步。通过自省,思维得到优化,何愁没有换位思考的自觉?有了思考的自觉,何愁没有开创新局的良策?有了良策,则何业不举?坚持自省吧!只要我们掌握这项能力并长期地坚持下去,我们就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竹溪就会拥有不一样的明天!
为什么要常温“立功”之志呢?《尚书》这样回答我们:“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这句话是周公说的,周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立志将周朝建成一个长久的仁爱之国,为了这个志向,他夙兴夜寐、鞠躬尽瘁,付出了恒久不懈的努力。他的勤奋,有“吐哺握发”的典故作证,正是因为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他才建立了伟大的功业。周公之例,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个论点提供了论据。周公所言,是为政的道理,却不局限于为政,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要想做成,都离不开一个“志”字。正如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助人提高者,“志向”为元帅。
那么,我们如何做一个有志之人,做出一番事业来呢?清朝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回答我们:“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这就是说,成功之要在于我们要培育干事创业的内在动机。只要我们认真检视自己有没有抢前争先的决心、有没有干事创业的激情、有没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有没有甘于奉献的精神、有没有能力不足的危机,重温初心,再拾勇气,我们就会获得充足的内驱力。内驱力充足了,我们面对一项项工作焉会落实不力?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让“自省”成为我们生活的哲学,让“志向”成为我们生命的法宝。只要我们以县委“突围九问”为“镜”,认真检视自己,不断改正错误,咬定既定目标,以作风建设收心、以作风建设开局、以作风建设发力、以作风建设攻坚,精进以求,久久为功,以平凡之躯,处平凡岗位,得不凡业绩!(万元洪)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