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要闻 > 正文

【寻访老兵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87岁退役军人桂绪统:朝鲜战场上拼死传信立大功

时间:2021-09-01 10:25:51      字体:  打印  播放

17岁时报名参军,原本已被拒绝的他,无意间被相中后进入军营。就这样,他成为一名“小鬼”通讯兵。抗美援朝战场一次惨烈的战斗中,在连续牺牲3名通讯兵的情况下,他主动请缨接过了传递重要情报的任务。凭借敏捷的身手,他成功突破敌军防线,跑步60多公里将情报安全送达。如今,87岁的桂绪统对这些往事仍历历在目。

微信图片_20210901102110

晚年的桂绪统对当年的军旅生涯仍记忆犹新。

实现梦想,“小鬼”当上了通讯兵

1934年,桂绪统出生在竹溪县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的一天,得知县里在征兵,桂绪统瞒着家里人跑到了征兵处。

然而,到了征兵处,桂绪统并未如愿,因为他的年纪不够,并且长得也有些瘦弱。

被验兵员拒绝后,桂绪统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站在征兵处不远的地方观望。“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远远地看一眼,毕竟在家门口就有机会参军,这种事很难遇到。”桂绪统说,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舍不得离开的举动,让他戏剧性地实现了参军梦。

在现场看了几分钟后,征兵处来了一位干部。“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一名营长,就是他的一句话,让我如愿进了军营。”桂绪统回忆说,当时这位营长看到了他,便对负责验兵的一位连长说:“王连长,去把那个小鬼喊过来,让他当通讯兵。”

就这样,刚满17岁的桂绪统成了当年竹溪县征兵队伍中年纪最小的新兵。而“小鬼”这个称号,也从此替代了他原本的名字。从竹溪老家到当时的郧阳军分区,桂绪统接受了7个月的技能训练,而后便随着大部队开到了安陆。

微信图片_20210901102114

桂绪统在宣讲

主动请缨,营长含泪掩护他冲锋

在安陆待命4个月,到1952年1月,桂绪统所在的部队接到奔赴朝鲜战场的命令。乘坐火车,抵达黑龙江时已是下午。“等了小半天时间,天刚黑便出了国境,直接到了战场上。”桂绪统记得特别清楚,当时为了躲避美军轰炸,我军基本上都是昼伏夜出。

为了早日赶到前线,队伍加急行军是常有的事,往往是天刚黑,大伙儿便背着干粮和武器出发。不敢使用照明设备,但又要防止后面的人掉队,最常采用的办法就是在最前面的人头上绑一条白毛巾,然后前后两人相互照应着往前走。大家都不说话,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路,天一亮就钻进树林子里休息。

“那时候我们的行军装备中有一个竹筒状的容器,里面装的是炒熟的干面粉,或者是黄豆面。走饿了就抓一把塞进嘴里,遇到小河沟就喝点凉水。”桂绪统说,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友互相照顾,十分融洽。

桂绪统年纪小,再加上他人缘好,队伍里的干部和老兵都对他非常关照。经常在行军的过程中,营长和指导员会将他身上的武器接过去帮着背。“小鬼,你跟紧点,小心掉队了找不着你。”营长的话,桂绪统至今还记忆犹新。

行军艰苦,但桂绪统很快发现,战场上的条件更艰苦。作战时,一个连配备4名通讯兵。有一次,敌我双方打上了遭遇战,面对敌众我寡的情况,前线指挥部急需将一份重要情报送到上级指挥部,但前方所有的通道均已被敌军重火力封锁。

一上午时间,连队配备的通讯兵牺牲了3位,而情报依然没能送出去。看着己方队伍的人数越来越少,桂绪统默默地绑好了绑腿,然后跑到营长面前请战。一番斟酌后,营长含泪答应了桂绪统的请战要求。“火力掩护!”营长嘶哑着喊出了掩护命令,桂绪统头也不回地冲向了敌军的封锁线。

在封锁线附近,桂绪统“扑通”一声趴进一处低洼地,然后侧着头倾听不远处的枪声。“当时敌军使用的机枪,换弹夹的间隙大约是3秒钟,只能在这个间隙里通过封锁线,否则必定会被打成筛子。”桂绪统说。就这样,在掌握了敌军换弹夹的频率后,他一跃而起,从前方的铁丝网上窜了过去,紧接着滚进了附近的一处灌木丛中。

此时,桂绪统的身上被铁丝网和灌木丛中的荆棘划得全是血口子。来不及喘口气,桂绪统又钻出灌木丛,以最快的速度往远处跑去。为了躲避后方随之而来的追击,他不停地变换奔跑路线。一会儿躲在白皮松的树干后面,一会儿又钻进一人多高的荒草丛中。

这一天,桂绪统整整跑了60多公里的路程,最终成功完成了通信任务。事后,部队为他颁发了个人一等功勋章。

在朝鲜战场上,桂绪统共获得个人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微信图片_20210901102118

一枚纪念章见证了桂绪统经历的烽火岁月。

参与建设吃苦受累无怨无悔

1953年,桂绪统所在部队从朝鲜战场撤离回国。回到部队驻地荆州休整一段时间后,队伍又接到命令奔赴海南岛。

坐船到岳阳,然后从岳阳乘坐一列刚刚卸了煤的运煤火车抵达广西。下车后,没有车辆可乘,桂绪统和战友徒步前往海南岛。“路上走了差不多三个半月的时间。”桂绪统回忆。

那时候的海南岛还是一片荒芜,而桂绪统所在的队伍,当时的任务就是驻守海南岛并帮助当地搞基础建设。刚抵达驻地时,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于是众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割草、砍竹子,然后搭建草棚来住。用竹子、树干做骨架,茅草搭顶棚,一间茅草棚住一个班的战士。

“岛上台风频繁,茅草棚经常倒塌,一年下来,光是建房子都要搞两三次。”桂绪统说,当时岛上驻扎了7个师的兵力,其中3个师负责修路,另外4个师负责种植橡胶树。桂绪统所在的部队是修路大军中的一部分,大家一周干6天休1天,靠着肩挑背扛的原始方法,修通了岛上的第一条盘山公路。

睡觉时,听到不远处的蟒蛇“沙沙”爬行;干活时,目睹战友从施工的悬崖边坠落;回驻地时,隔三差五就遇到茅草棚被台风吹得乱七八糟……这样的生活,桂绪统和战友们司空见惯,他就这样在岛上坚守了整整三年。

到1957年,桂绪统所在的部队又被派往武汉,协助建设武钢。一直到1962年,因为家庭原因,桂绪统从部队退役,返回竹溪老家务农至今。

“比起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我们吃的那些苦都不算什么,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值得我们好好珍惜。”桂绪统说。(刘艳丽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