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镇 > 向坝乡 > 正文

向坝乡:烤烟产业托起乡村振兴梦

时间:2021-11-11 17:01:04      字体:  打印  播放

向坝乡位于大巴山腹地,版土面积113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境内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绿色生态,有着厚重沧桑的庸巴文化---朝阳古寨,有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向坝民歌,更有着竹溪老少皆知的三大宝贝---腊肉、洋芋、包谷酒。曾经的原始农耕、肩挑背驮、靠山吃山,描绘的是一幅地方百姓身在美景田园中的宁静祥和生活常态,随着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等条件的改善,丰实的森林覆盖、水能蕴藏、地方特色等资源得到了开发,也为烤烟产业的兴起奠定坚实的基础。又是如何成为常年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占全乡耕地面积50%以上,收购烟叶1万担以上的主要产区之一呢?

烤烟

1998年,向坝乡首次引进烤烟产业,试植烤烟10户50亩。上世纪末,产业初兴,行业工作重心集中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北部乡镇,无法为南部山区小规模散户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撑保障,加之农户缺乏种植经验等多方原因,烤烟种植宣告失败,产区遗憾选择放弃。

1999年,向坝村李宗林、易孟顺等7位农户,自发找到竹山柳林乡烟站技术员,表达了烟叶种植的强烈意愿并得到认可。每户3-5亩,烟叶交售至临县竹山柳林烟叶站。就这样,参与烤烟种植的7户烟农满怀信心、倾力投入,开荒地、建土炉,在那个仅仅依靠双手务农、农民没有固定收入的年代,他们第一次从“烤烟”这个新鲜的产业上尝到了甜头。亩产值1000元,户均收入达到5000元,当年户均获利3000元,这7人无疑取得了先行先试的成功,从此成就了向坝烟叶产业发展进程中让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烤烟产业带来的致富希望,随后3年,以向坝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户陆续开始尝试烤烟种植,待发之势已然不可阻挡。

在烟区广大农户种烟热情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在全县烤烟产业北烟南移的大背景之下,2003年,竹溪县向坝乡正式列为烤烟新区开发,并在向坝设立烟叶收购点,为顺应地方百姓意愿、鼓励发展生产,向坝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烟叶生产兜底政策,“每亩烤烟保底收入600元,未达此标准的,由乡政府予以补助”。2003年,种植烟叶437亩,发展户数47户,户均收入7400元左右。作为基础条件薄弱,地域环境偏远的烟叶产区,因为有了政府的坚定支撑、行业的服务保障,农户种烟没有了后顾之忧,继而走实了烟叶产业发展“先行先试、有序推进”的第一步。

2004年,乡政府将烟叶生产兜底政策标准提高至900元每亩,当地烟农日益高涨的烤烟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彻底的激发,规模效应效益越来越高,在世纪之初便催生出了不少响当当“万元户”,如星火燎原之势散播开来,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更多人开始关注并选择烤烟产业。

作为烟叶新区成功开发的向坝乡,以迅猛的发展势头赢得了县委政府以及行业的高度认可,2007年,被行业确定为国家首批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成为鄂西北地区最早启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烟区。在此基础上,竹溪烟叶紧抓历史机遇、创新发展路径,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按照“整县推进,单元实施”的总体规划和“一基四化”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烟为主,带动多业发展,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试点工作模式,先行先试、有序推进,大胆进行探索实践,实现了以向坝为支点,以点带面推进竹溪烟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崭新局面。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东风”吹遍了十八里大山的每一角落。2006-2015年9年间,行业投入资金1445.34万元,配套烟区水窖、水池、管网、塘坝、烤房、机耕路、育苗棚等烟叶设施,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烟叶产业在此期间得到了质和量的跨越,烤烟种植从2006年的302户3200亩,发展至2009年产业规模顶峰期的430户5060亩。截至2020年,实现烟叶收购1.1万担,产值1620万元。

2010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农民工返乡的影响,全国各地的“种烟热”渐起,片面追求上规模、上速度的风险渐大,工业企业去烟叶库存势在必行,行业的“控制总量和稳定规模”宏观政策提上日程。为避免“烟叶”过热,竹溪各烟区积极响应行业战略布局,将工作重心转移至“控规模、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来,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秉承“以质取胜、以诚取信”工作理念,坚持把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作为保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十一五”收官之年这样一个特殊年份,向坝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明确提出以“追赶型”方略加快发展,毫不动摇坚持大力发展烤烟等为主的特色经济,经过县政府、烟农、行业三方共同努力,烟农户数始终稳固在170户至190户之间,种植面积控制在5000亩左右。

“十三五”期间,多元增收有关政策陆续出台,促农增收成为衡量产区烟叶生产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行业依然选择在向坝烟区“先行先试”,打出了优化技术措施、完善机械配置、创新生产模式的“组合拳”,生产降本增效成果明显,烟农种烟收入节节攀升。向坝片区上等烟比例从“十二五”末的52.05%提升到“十三五”末的60.35%,亩均收入从2907.02元提升到3176.52元。近年来,又在向坝烟区率先推出以“合作社+政府+农户”的种植模式,助力烟农多元发展增收,引导烟农在金竹园村、胜丰、岔河等村成功发展林下天麻种植4170平方米,受益农户12户,销售收入82万余元,蜜蜂养殖527箱,实现收入40余万元。

为更好服务烟区多元化产业发展,保障烟农真正增收,乡党委政府利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大好契机,多方争取扶持政策,协同拓展烟农增收渠道,提高烟农收入。在“烟叶+N”多元产业规划建设中,“烟叶+林下天麻+蜜蜂”成功的多元增收模式在其他产区得到积极响应和推广。为在全县烟叶产区打造出“平台管理好、设施配套好、产业组合好、市场销售好、烟农收益好”的“五好”产业综合体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1999年以来,向坝烟区从蹒跚起步到加油冲刺,从如履薄冰再到成就辉煌,几经布局、整合、调整,步履艰险却又如此勇毅,22年弹指一挥间,成就了“规模适度、优质特色、生态安全”的稳固发展局面,现如今,烟叶产业已经成为向坝的支柱产业,向坝烟区也已经打造成为竹溪县主要烟叶产区、十堰优质烟叶产区。展望未来,我们已经走进了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产业发展起来,乡村才能振兴起来,农民才能富裕起来。向坝乡正是抓住了烤烟本地传统产业发展机遇,鼓励土地流转,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与补贴政策,积极改建升级产业基础设施,努力做到惠及农户、发展产业。

以产业牵头,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一同参与乡村建设,切实走出一条科学有效的产业振兴之路,在产业发展中协同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指日可待。(王健)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