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随着开闸引水正式启动,竹溪县桃源乡瓦沧村三文鱼养殖基地进入试水运营阶段。48个镀锌板鱼池整齐划一地排列在河道一侧。一大早,村党支部书记乔森就过来查看鱼池蓄水情况,他说:“咱这地方水好,养出来的鱼肉质鲜美,在市场上可受欢迎了。这个渔场正式投产后,群众口袋会越来越鼓,我们村集体也有钱能谋事办事了。”
打破区位决定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这个深藏在大巴山腹地的村庄,距离县城110余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6%。多处天然泉眼终年涌流,却长期陷入“富生态、穷经济”的窘境。该地村民大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并未充分利用本地生态优势。
近年来,桃源乡党委打破传统的“资源禀赋论”“区位决定论”,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本地好山好水的生态优势,大力引进生态环保型市场主体,蹚出了绿色发展的新实践。据养殖基地负责人说:“此次新建的48套设施鱼池专门用于养殖冷水三文鱼,该品种鱼对水质、水温要求很高,很少有符合其生存的水质,但它的市场价格远高于我们平时食用的鲤鱼、草鱼,较传统养殖效益提升8倍。即使在深山中运输、养护成本更高,我们企业也能实现盈利,这种鱼的特性正好契合我们瓦沧村这种山区村的产业发展。”
对接市场谋发展,带动群众参与实现共同富裕。
在项目建设之初,桃源乡党委明确项目落地既要为企业“做嫁衣”也要为群众“谋利益”,进一步加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领带动更多群众共同增收、发展致富。
据瓦沧村党支部书记乔森介绍说:“这个三文鱼养殖基地,采取了村集体+市场主体+农户的运营模式,村集体、农户通过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由市场主体运营、销售,三文鱼每年产量可达35万斤,可产生经济效益1500万元;可带动就近务工39人,人均增收1.3万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4个,年人均收入5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分红10万-20万元,为入股村民分红6万元,另外可同步带动20余户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小规模流水养殖等庭院经济实现增收。”
规划建设渔景区,实现三级产业融合协同发展。
在产业基地工程完善后,乡党委继续沿着生态与产业共赢的道路坚定前进。鼓励村级充分结合当地特色水资源优势,围绕渔业基地工程,盘活闲置农房,美化人居环境,谋划建设“渔家乐”,打造“渔景区”,带动发展当地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渔景区建设,乡党委积极与旅游规划专家合作,对瓦沧村村庄整体布局进行精心设计。谋划建设亲子垂钓区、三文鱼科普馆、三文鱼风味品尝店、三文鱼主题渔宿,营造浓厚“渔氛围”,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三文鱼文化。(王志杰)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