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镇 > 汇湾镇 > 正文

“转型”之后看“速度”

时间:2014-06-04 08:54:18      字体:  打印  播放
——汇湾镇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记者子墨通讯员李晗
编者按:今年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在全县各级各地积极探索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之时,县委机关杂志社忠实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陆续组织记者深入部分乡镇、村组,挖掘转型发展典型,推广转型发展经验,展示转型发展成果,并从即日起推出《促转型谋发展》专栏,以此把我县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工作引向深入。今日继续推出汇湾镇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系列报道之三《“转型”之后看“速度”记》,敬请关注。>>>鄂坪系列一 鄂坪系列二 鄂坪系列三 汇湾系列一 汇湾系列二

从中部乡镇到“兴建湖北茶叶强镇、凸显竹溪中部崛起”的历史性跨越,从茶园面积4.2万亩到5.7万亩的拓展,农村经济总收入从20122.88亿元到20133.6亿元的飞跃,集镇常住人口从1800人到5000人的增长,不到两年时间,一组组鲜活的数据创造了今日的“汇湾速度”。

湖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优秀乡镇、全县党风廉政建设优秀单位、十堰市进步乡镇,2013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排名全县第一,201310月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现场会在汇湾成功召开,11月,汇湾乡获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汇湾镇……一张张闪亮的名片呈现了汇湾转型升级的“魅力”。

走进汇湾镇,一路采访,发展活力如清风扑面而来;一路感受,日新月异的城镇化进程让人眼前一亮。近年来,汇湾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乡镇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鲜活样本。

准定位刷新思想的“速度”

发展定位是推动发展的“定盘星”和动力源泉。汇湾中心集镇不沿国道、不靠省道,从茶叶、板栗、核桃、生态养殖齐头并进到茶叶产业为主导的“兴茶强镇、兴茶富民”的巨大跨越,归根结底,正是思路决定出路的见证。

科学准确的定位,是汇湾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该镇把发展放在全县乃至全市发展格局中去谋划。2013年全县“三干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授予我县“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大旗,汇湾如何做好扛旗的先锋,有所作为,是新时期下汇湾镇党委政府的所思所虑。

一路探索,一路创新,一路发展,汇湾镇不畏艰难,通过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发展路径,以思路的不断完善推动汇湾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从确立“兴建湖北茶叶强镇、凸显竹溪中部崛起”的总体目标,到“四个中心战略”的推进,再到“打造绿色滨水新镇、建设生态美丽乡村”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汇湾镇因策施计、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自我加压;以“跳出传统求发展”、“跳出汇湾求发展”的大胆尝试,全镇干部群众的头脑不断受到洗礼,发展理念不断更新,进一步深化了镇情认识、找准制约因素、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步伐。

记者感言: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转型发展更是如此。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汇湾镇也是从“零经验”中开始摸索实施,难能可贵的是,在转型发展中,他们能围绕一个中心,不断总结经验,发挥比较优势,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从而不断拓展和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攻难点打造发展的“速度”

近年来,受交通闭塞、村镇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等多方面瓶颈制约,汇湾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境。面对困难,汇湾镇负重前行,扎实干、不浮躁,顺利实施了十五大重点项目,涉及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等,引领汇湾经济走出低谷、迈上新台阶。

针对交通闭塞的瓶颈制约,汇湾镇积极谋划“兴界”路、“小双”路升级改造,全力服务“兵天”、“汇两”路建设,重点打通断头路,完成4个村8.1公里公路硬化,对集镇道路进行了延伸扩建,基本实现了乡村公路大循环。

针对村镇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顺利完成《汇湾乡总体规划》,大力实施“一轴两带三区”,即集镇中心轴,环线贡茶文化产业带、环线特色产业带,重点发展区、贡茶文化与旅游服务区、特色农业经济区战略,全力推进村镇建设,启动实施了集镇扩容改造,增强集镇承载力,统一风格,连片开发。同时加大集镇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和辐射周边村庄的整治和改造。

针对产业后续乏力、结构单一的瓶颈制约,汇湾镇着力调结构、促转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植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为抓手,发展壮大“贡茶”产业。在全力支持湖北梅子贡茶叶有限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招商引资引进竹溪贡茶有限公司,采取土地流转等方式方法,结合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幼龄茶园,将茶园由高山区向适宜种植的中、低平缓地带转移,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转移,共在4个村新建2500亩优质示范茶叶基地,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一处高标准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车间,形成了“公司+车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培育壮大核桃、黄姜、烤烟等多元化产业基地。

针对农业基础条件差、设施不配套的瓶颈制约,全面实施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在5个村实施电网改造,4个村硬化公路8.1公里,人畜饮水工程普及8个村8411人,清挖水塘19口,维修堰渠12800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涉及5个村,改造高产田6000亩,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

记者感言:面对制约发展的“瓶颈”,汇湾镇不等不靠,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外来的援助之中,而是总结梳理出症结,找到解决的办法,一一攻破。在经济转型发展中,每个地方的发展背景或许不一样,但是起跑线却是一样,正是这种弃而不舍的“愚公”精神,打造了汇湾镇发展的新“速度”。

惠民生提升幸福的“速度

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开展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惠民的手段,新建福利院,水泥路硬化,自来水、广播、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在转型跨越的精彩实践中,一连串的“民生大礼包”激荡出汇湾百姓的幸福音符!

围绕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目标要求,汇湾镇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努力构建生态宜居、富有茶文化品味特色的“绿色滨水新镇”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该镇坚持财政惠民投入的强度不降、推进民生工程的力度不减,仅2013年累计投入民生工程的资金达1.2亿元,不断改善就业、住房、交通、环境等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就业服务开通“绿色通道”。通过特殊人群安置、政府公益性岗位、劳务输出、创业带动等多种渠道,千方百计搭建就业平台,铸造就业“饭碗”。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达15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3000人。仅茶叶基地建设一项,为全镇19个村近4500余名留守老人、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社会保障擎起“幸福大伞”。不断扩大危房改造覆盖面,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均在98%以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逐年提高。严格实行“阳光低保“,狠抓低保清理核查,扎实推进扶贫资金到户,创新扶贫方式,加大弱势群体救助覆盖面和帮扶力度,确保社会保障工作直接惠及群众。

文化民生铸就“精神盛宴”。高标准建设了两个文化广场、19个文化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配备了19个农家书屋,启动了集镇文化、廉政文化等精神文明建设。如今,全镇广场舞、交谊舞、体育竞技活动队等业余文化队伍活跃在村组、广场,三八、端午、中秋等各种群众性文化节庆纪念活动蓬勃开展……一个个精彩活动,让老百姓“品尝”到了社会文化发展的丰硕果实。

记者感言: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无论是产业调整,还是项目推进,汇湾镇经济社会事业的转型发展都是以“改善民生、惠及民生”为落脚点。转型发展,只有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才能让发展更加有效、更加和谐、更可持续!

注:本文已发2014年6月4日《今日竹溪》第一版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