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镇 > 汇湾镇 > 正文

贡茶之乡“转身”记

时间:2014-05-28 08:18:00      字体:  打印  播放
——汇湾镇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记者子墨通讯员詹双鹏
编者按:今年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建设、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在全县各级各地积极探索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之时,县委机关杂志社忠实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陆续组织记者深入部分乡镇、村组,挖掘转型发展典型,推广转型发展经验,展示转型发展成果,并从即日起推出《促转型谋发展》专栏,以此把我县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工作引向深入。今日继续推出汇湾镇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系列报道之一《贡茶之乡“转身”记》,敬请关注。 >>>点击阅读鄂坪系列一 点击阅读鄂坪系列二 点击阅读鄂坪系列三
核心提示:近年来,汇湾镇集中精力破解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这道难题,打好生态“牌”,下好绿色“棋”,通过实施传统向现代、高山向低山、‘洋’向‘土’的‘转身’,激活了绿色财富,‘转’出了产业发展,‘转’出了新型城镇,‘转’出了镇强民富,‘转’出了绿梦成真!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的优质茶叶,曾一度成为皇室的贡品。
拥有竹溪最大的茶叶基地,让竹溪贡茶由皇宫中走出,走进平民百姓之家。
率先在集镇上建起了风格别致的移民别墅,让3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共绿地为乡民共享,成为全县“生态城镇”建设的典范。
这个拥有一系列闪亮光环、倍受人民瞩目的汇湾镇,还拥有一张古老而美丽的名片——“贡茶之乡”。
为何曾经隐于山野的“贡茶之乡”今日如此具有活力?日前,记者深入汇湾镇采访,感受到了该镇完美“转身”的新亮点。
传统向现代转身——
深挖绿色潜力
茶叶赋予了汇湾镇难能可贵的绿色财富,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之一。曾几何时,汇湾镇因茶叶而兴,亦因茶叶而困。由于传统茶叶种植收入较低,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导致鲜叶采摘期劳动力严重缺乏,老茶园大量荒芜。
汇湾强乡在茶叶、富民在茶叶、特色在茶叶、形象在茶叶。如何将优势做大做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提升茶叶的绿色增加值,成为该镇经济转型道路上的新思考。
一番思想的碰撞后,该镇决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深度挖掘绿色潜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通过科学引领,彰显生态观光特色。以双竹园村为中心,依托“兴界路”和“小双路”,辐射梅子、法裕、回龙等19个沿线村的环线贡茶文化产业带工程,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生态观光茶园。太阳能杀虫灯、自动喷灌设施、生态种植等现代农业科技走进了茶园中。
通过强化技改,提升绿色附加值。积极探索并推广利用新技术和新模式,选育品质优良的品种,提高单产水平;引进先进名优茶加工设备和技术,加强茶叶生产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管护水平和生产技术含量,确保了茶叶的稳产稳收。
通过企业带动,增强产业活力。引进竹溪贡茶茶业有限公司,买断山场,流转土地,建设2000余亩高标准建设示范茶叶基地。同时,成立了由竹溪贡茶茶业有限公司组成的竹溪贡茶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1户,带动茶农931户,年生产加工茶叶10万斤,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
通过培育基地,增加绿色后劲。坚持政府引导、鼓励大户经营、培养能人领跑、联营企业扛旗,采用“公司+能人+大户+茶农+基地”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促进茶农增收、产业壮大、效益提升。
2013年,市委、市政府授予我县创建“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的旗帜。面临新形势和新机遇,该镇大手笔规划,通过引进大户联合投资,大规模开荒整地建茶园,先后引进民营奖金3000余万元,,新建茶园6000余亩。
截止目前,该镇茶园总面积达5.3万亩,茶叶专业村达17个,茶叶专业合作社5个,高标准茶叶加工车间10个,真正形成“一镇一品、一品独大”的格局,成为全市乃至全省茶叶产业大镇的绿色梦想指日可待。
高山向低山转身——
共享生态成果
如何通过经济转型带动更多的人发家致富?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产业化建设过程中,该镇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探索双赢模式,把‘生态移民’作为生态发展的新途径,通过由高山向低山转型,为百姓转出一片崭新的生活天地。
该镇实施“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策略,把各类搬迁、危房改造、土地整理、市政工程等政府投入资金作为“药引子”,激活民间资本,引导农民到集镇进行投资建设。先后吸引投资5000余万元新建移民及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升级改造老集镇,延伸、扩建、硬化集镇道路,配套完善集镇设施,快速推进“汇湾印象”、生态旅游休闲中心、中心幼儿园和垃圾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滨江生态休闲文化广场、生态养生山庄建设,村镇绿化工程、公共服务设施、环境配套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集镇面貌日新月异。
通过捆绑土地整理项目,新建200亩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茶园建设后平均分配给扶贫及搬迁安置点搬迁户,用于搬迁户增收致富产业配套,实现了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净起来!”曾经古老的“贡茶之乡”华丽“转身”,一座充分体现贡茶文化之乡、滨水之乡特色的生态滨水新镇成为今日的响亮名片。

“洋”向“土”的转身——
托起生态致富梦
如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区域,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共赢?该镇从“洋”向“土”转身,大力推广“回归养殖”,带动农民致富,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生态产业发展布局上,该镇提前谋划,统筹规划,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培养大户”的方式,有效利用水面、广大山场及庭院经济发展养殖业,引导鼓励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发展养殖业,曾经的资源富镇摇身变为经济强镇。
针对当前养殖市场普遍短期养殖,快速催长,提前进入市场的行情,该镇将“土”作为生态养殖的主打特色,大力推广“回归养殖”,做到“人洋我土”,引导农民用传统的养殖方法,发展土鸡、土牛、土羊、土猪,提高了养殖业的生态含量,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在该镇建立的生态养殖扶贫互助社的扶持下,溜口村农民龚举林建起了标准化养殖场,采取散养和圈养相结合的方式科学饲养,上门买猪的客商络绎不绝,肉猪供不应求。10年前还是特困户的龚举林,在10年后的今天,凭借养猪年收入近30万元,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
据统计,该镇目前规模化生猪养殖大户5家,500头以上规模养羊大户3家,100头以上规模养牛大户4家,大鲵规模养殖户1家。生态养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100元左右。
从“洋”到“土”的转身,该镇再次闪亮地打出了生态“牌”,通过开发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生态养殖,既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进了城乡人民身体健康,促进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今天向明天转身——
成就绿色梦想
一组组跳动的数据,翻开了汇湾镇生态建设的新篇章:目前,该镇茶叶基地总面积达5.3万亩,共发展烟叶1000亩、黄姜3458.76亩、核桃6500余亩、大棚蔬菜2000余亩、板栗3万余亩、木瓜1万余亩,生态绿色产业可使全乡农民年人均增收1850余元。实施秋冬造林2345亩。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汇湾镇赢得了发展先机。去年,该镇全年开工建设2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1.2亿元,其中引资项目6个,实现引资额4000万元。项目建设涵盖了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产业发展等各方面。
“绿色转身”过后,该镇换来两张喜人的名片:“新型城镇化建设优秀单位”、“生态滨水新镇”,生态城镇建设经验成为全县学习的典范。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向着绿色梦想坚实地迈开第一步后,汇湾镇将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目标,高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旗帜,以“兴建全省茶叶强镇、凸显竹溪中部崛起”为目标,紧扣“四个中心”定位,全力将汇湾镇打造成为“绿色滨水新镇”、建设成为“生态美丽乡村”。采访结束时,该镇党委书记曾辉向记者勾勒了这样一幅美好蓝图。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