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毅)竹溪县汇湾镇白果坪村有一名励志青年,早些年背井离乡到城市务工,在自己富起来以后,毅然离开繁华都市,回到贫瘠的家乡,斥资百万,流转荒地,发展茶叶产业,经过七年的栉风沐雨,终于把村里的荒地改造成高标准茶园,让昔日的荒地变成村民增收的绿色“宝山”,这名青年就是肖宝山。
2010年,肖宝山和许多普通山村青年一样,怀揣着脱贫致富的梦想,奔赴河北省唐山市,在铁矿上务工,由于肯吃苦,头脑灵活,他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2015年,富裕起来的肖宝山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毅然回到白果坪村,想在村里干一番事业,当时的白果坪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出门务工,留守在家的多数是老幼妇孺。
要改变现状,必须发展产业。这是肖宝山的最初想法,白果坪的山场资源丰富,而汇湾茶因为其与众不同的口感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走俏市场,瞄准了这一商机,肖宝山斥资百万,租赁机械消除茅草,改造荒山,购买茶苗,种植茶叶。第一期工程,肖宝山就发展了400亩茶叶基地,成立了宝成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极力吸纳当地贫困群众入社,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茶树生长周期长,见效慢,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等工序都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资金,而资金回收则是未知数,截至201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肖宝山在河北辛苦打拼攒下的积蓄就被耗尽,意志不坚定的人早就打了退堂鼓。然而,肖宝山找亲戚借钱,找银行贷款,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宁愿资金负债累累,也不拖欠农民工资。带动周边三个村100多户老百姓在茶园务工增收,每年支出土地流转费用和人工工资就有40余万元。
荣玉村的村民陈丽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经济压力比较大,陈丽来到茶叶基地务工,采摘鲜叶,由于技术成熟,每天可以采摘三斤多的鲜叶,她采摘的鲜叶都出售给宝成合作社加工制作成高档茶,依靠在合作社打工,陈丽每年可以挣到两万多块钱,大大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压力。
2017年,肖宝山又增加投入,扩大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建了200亩幼龄茶园,随着用工需求量增大,肖宝山带动了更多的乡亲在自己基地务工增收。
荣玉村的贫困户邹喜兵原本没有收入,孩子又在上学,生活过得比较艰难,肖宝山聘请他到茶叶基地管护茶叶,后来,看到邹喜兵责任心强,而且对茶叶种植、加工等技术颇有钻研,肖宝山当即把他聘为管理人员,开出了六万元的年薪,邹喜兵从贫困户变成了“小土豪”。
在助农增收的同时,肖宝山特别注重茶叶品质,用心开发出揉箭、毛尖、红茶等多个品种,产品在县内、十堰和省外俏销,尤其是合作社用纯手工工艺制作的茶叶,更是卖到1800元每斤的高价,而且有价无市,往往茶叶还没有制作出来,就被外地客户预定了。合作社每年产出成品茶2000斤,产值达到150万元。
“有收益了,就要让利于民,不能老想着自己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亏待父老乡亲,看到原来的茅草坡变成了优质茶园,就觉得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自己增收的同时,带动乡亲增收,才是最大的幸福。”这位朴实的农村青年每年支付工人工资,土地流转费用和合作社成员的股金分红就达上百万元。
( 责任编辑:admin 新闻报料:2729868 )